正当准备继续攻读博士时 , 他看到了《纽约时报》的两张照片:一张是解放军为防止扰民 , 露宿上海街头;一张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宏大场景 。
·1949年 , 解放上海后 , 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 。
看到中国人站起来了 , 王希季瞬间归心似箭 。 他谢绝了极力挽留 , 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征程 。
1950年3月 , 28岁的王希季与几十名留学生一同踏上了从美国回归祖国的邮轮 。 甲板上 , 他们不禁高唱起《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 ,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 人类解放 , 救国的责任 ,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慷慨激昂的声音飘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空 。
·1950年3月 , 王希季在大洋彼岸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 , 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程 。
邮轮上 , 他还遇到了西南联大教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 华罗庚刚刚谢绝美国挽留 , 喊出了“梁园虽好 , 非久留之乡 , 归去来兮”的誓言 。
在邮轮途经香港、韩国时 , 王希季又遇到了从英国归来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 听到他满怀信心地说:“你们放心吧 , 中国非常有希望!”
搞工程 , 只有满分和零分
回国后的王希季 , 调动过不同的单位 , 机械、动力与燃料……还有后来有关卫星和火箭的种种学科 , 他都钻研过 。
朱晴曾问他是如何精通这么多学科的 , 王希季说:“学问到了一定程度 , 不分学科 , 甚至不分文理 , 都是相通的 。 ”
工业救国的理想抱负 , 就是他攻克每一门学科的法宝 。 “那个年代的科学家 , 真的非常干净!”朱晴说 。 正是这种“无我”的清澈之爱 , 让那一代航天人在一穷二白中 , 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
1958年11月 , 组织要王希季去新成立的上海机电设计院兼任职务 。 王希季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去柏林大学讲学的机会 , 毅然服从安排 。 他到了设计院后才知道 , 这里是搞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单位 , 工作高度保密 。
·20世纪60年代 , 王希季(左)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向徐向前元帅汇报探空火箭的相关情况 。
在艰苦条件下 , 弯路是没少走的 。
卫星运载火箭的第一级“T-3”完成方案设计 , 零部件准备下厂试制时 , 大家才发现工厂不能批量生产 , 方案成为纸上谈兵 。
随后的“T-5” , 完成设计、制作和总装工作后 , 到了试验阶段 , 大家又发现所需设备不齐全、不配套 , “T-5”沦为展览品 。
痛定思痛的王希季意识到 , 研制运载火箭、发射卫星是一项高技术、大门类工程 , 必须要有大系统观念 ,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
·1960年4月29日 , “T-7M”探空火箭发射 , 并回收成功 。 钱学森、王希季等人在火箭发射架前合影留念 。
这也让他想起了西南联大教授刘仙洲的教诲 。
一次考试中 , 刘仙洲让学生计算时将数字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 “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 , 小数点后三位只有手算才算得出来 , 结果我用计算尺算 , 什么都是对的 , 就是后面第三位错了 。 ”
就是因为这一点差错 , 王希季本可得满分的试卷变成零分 。 这个零分让王希季明白:“搞工程必须坚持零缺陷 , 如果有缺陷 , 那工程就是零 。 ”
不少同事都惊叹 , 王希季对由数万个元器件和零部件组成的卫星竟了如指掌 , 研制的动态也很清楚 。
他经常亲自动手计算核实 , 对关键部位还要打着手电筒实地检查 。 当过工人的他还经常下车间 , 与工友打成一片 , 有效提升了元器件的生产工艺 。
朱晴回忆 , 在她创作传记时 , 王希季总是在稿子上用蝇头小楷整齐地写上意见 , 连标点符号都要改 。 只要上班 , 他基本都穿整齐的西装 , 扎上领带 , 而领子一定是白的 。
坚持正确意见 , 不能算固执
有一年干部考核 , 有人在写下一堆优点后 , 又写下王希季的一个缺点:固执 。
看到这个评价 , 王希季写下:总体评价高于本人 , 谢谢 , 但对其中比较固执的提法认为不一定妥当 , 坚持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不是固执 , 因为所坚持的也可能是对的 。
·年过九旬的王希季在508所唐家岭航天城新区调研 。
王希季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少数派” , 甚至是“独自派” 。
当第一次提出要在返回式卫星上试验一种新型国产彩色胶片时 , 不少专家表示“太冒险” 。 而王希季认为 , 这个险值得冒 , 因为彩色胶片能够获取更大信息量 。 看到最初试验结果不理想 , 他就亲自到厂里做分析 , 最终彩色胶片成功运用 。
推荐阅读
- 【科学强国】拯救地球!把不可降解垃圾变为香料和药物
- 大连一公司以“违反制度”为由开除员工,被判赔偿20余万元
- 每日小科普
- 擎天柱和威震天联手?什么样的危机让这对宿敌都要捐弃前嫌?
- 联盟第二+联盟第四!湖人13人豪阵不输勇士!3换2方案曝光
- 一大爷为了100块将银行告上法院!
- 顶刊《Nature》:增材制造得到高强度且高韧性的纳米片层高熵合金
- 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大部分来自这些日用品
- 为什么说人类科技很发达、人类掌握了大部分的科技、人的主观行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