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与维生素C的故事( 二 )


北京制药厂位于朝阳门外 , 从中关村到厂 , 乘公交车路上得2小时 。 那时没有什么额外补贴 , 也不能买月票 , 通常是每星期回家一次将公交车车票回所报销 。
当时知识分子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 和工人一样在食堂吃饭 , 住集体宿舍 , 一起轮班 , 从打扫卫生、刷瓶子到看发酵罐 , 样样都干 。
正常情况下 , 上班动手操作 , 下班后整理记录 , 分析结果 , 再定下步计划 。 用发酵罐做流加试验时 , 要等测定结果出来后 , 才能定下一次流加时间和流加量 , 这样往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 而最紧张时 , 要一连上9个夜班 。
严自正那时候两个孩子都很小 , 顾家和工作都十分辛苦 。 有一次 , 轮到严自正一个人上夜班 , 正巧1750立升发酵罐用碱通蒸汽煮 , 声音响得异常 , 在夜间令人惊骇恐惧 , 至今那声音仍记忆犹新 。
由于每个科学家的实验记录都保存在工厂 , 因此为了科研需要 , 严自正利用夜班时间手动抄写实验记录 , 课题结束的时候抄了350多页 , 为以后的进一步科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 , 萦绕在科研人员脑海中依然是如何完成科研任务 , 尤其是课题刚开始 , 没有详细资料 , 没有菌种 , 没有设备 ,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 边干边创造条件 。
科研的前7个月 , 一无所获 , 正当大家快要泄气时 , 出现了一线希望 , 找到了一个菌种 , 从该菌种发酵液中得到了2-KGA结晶 , 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
在1970年6-7月间 , 科研人员筛选到了产酸量稍高的菌株N1197A , 但是能否提高该菌产酸能力 ,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 经过苦苦思索 , 大家决定用最苦的办法 , 全体科学家一起上 。
于是先用摇瓶做条件试验 , 不管工作量多大 , 都是交叉进行 , 一旦有好的结果 , 立刻将这结果用到发酵罐上 , 然后在罐上反复试验 , 使2-KGA大幅度提高 , 而通过罐上流加试验 , 终于达到了目标 , 使底物山梨糖接近100%转化为2-KGA 。
短短三年时间内 , 几位科学家分离了上千个样品 , 筛选了几千个菌株 , 摇瓶条件试验将近60批 , 发酵罐(1750立升、300立升和175立升)和种子罐试验将近100批 。
在厂里保存的原始记录 , 叠起来有几尺高 。 最终确定了具有先进生产水平的第二步发酵工艺路线 , 并证实该发酵不同于传统 , 而是自然组合的混种发酵 。
科学家们克服了想象不到的艰苦 , 兢兢业业 , 尽其所能 , 终于取得了胜利 。
积极推广成果
1971年5月 , 北京市革委会计划组第九期的一个简报 , 报道了北京制药厂和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维生素C二步发酵新工艺的消息 ,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
【微生物所与维生素C的故事】1971年9月 , 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全国维生素丙学大庆经验交流会 , 该会议被认为在二步发酵法发展过程中 , 具有里程碑意义 , 参加单位和人数都超过以往的维生素C的同行会议 。
在会上 , 北京制药厂将二步发酵工艺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 严自正带去了由N1197A分离纯化后得到的大小菌株 , 无偿提供给与会者 , 并介绍了大小菌相互关系 。
这次会议后 , 很多工厂既了解了方法和流程 , 又拿到菌种 , 在各地很快开展了二步发酵试验 。
几十年来一些研究单位相继进行了大小菌相互关系、固定化细胞、细胞融合、工程菌等研究 , 很多工厂在投产过程中 , 不断改进和发展 , 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加 , 产量不断上升 。
时至今日 ,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维生素C生产国 , 年产量20万吨以上 , 占领世界90%以上份额(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 从一个生产VC占世界份额很少的国家到世界最大的VC出口国 , 离不开国家的战略指导和政策支撑 。 同时 , 我们也不能忘记产业腾飞的背后 , 为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默默付出的科学家 。
这些科学家 , 有的已经去世了 , 有的已经白发苍苍 , 有的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 。 很多人从未听过他们的名字 , 也不曾知晓他们的功绩 , 但是工业微生物领域的后来人 , 却能够将他们的名字永远铭记在心 。
因为 , 在大国前进的道路上 , 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坚实的脚步 , 他们一路上用汗水浇灌的花朵 , 将永远鲜艳地盛开 , 迎风舒展 。
历史顾问:程光胜
参考资料:严自正: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 为国争光 造福人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