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协同配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太空出舱六小时 创造多个“第一次”( 二 )


从技术上看 , 1米舱门属于复杂的航天器机构 , 涵盖密封、传动、锁紧、导向、润滑、人机工效等方方面面 , 航天员打开舱门的操作过程会不会很复杂?经过舱门设计团队的精妙设计 , 航天员出舱前 , 只需使用舱门门体上配套的操作手柄旋转解锁 , 使用助力机构消除残压 , 拉动舱门把手即可完成打开舱门的动作 。 舱门还配套了量身定制的舱门保护罩 , 全方位保障问天舱门的安全使用 。
出舱使用的安全绳、照明灯、舱外维修工具等一系列太空装备 , 也为顺利出舱提供了保障 。
安全绳是连接出舱航天员与空间站的“生命线” 。 在执行神舟七号任务时 , 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 。 当时出舱时使用的安全绳是固定长度 , 有效长度仅1米多 。 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 , 航天员要完成空间站设备安装、检修等出舱任务 , 出舱范围更大、操作难度更高、安全要求更严格 , 需要长度更长且可伸缩的安全绳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研制团队为此进行了新型可伸缩安全系绳机构研发 , 提出了一种巧妙的设计方案 , 并通过大量试验验证 , 确保10余米长的钢丝绳可在机构的狭小空间里进行上万次、重复性的有序缠绕 。
在此次出舱过程中 , 这种安全绳能保证航天员与空间站舱体间保持超过10米的安全连接 , 又不会对航天服产生勾挂和干涉航天员的运动 , 还能经受住太空中巨大温差、空间辐照、空间粒子等酷烈环境的考验 。
【天地协同配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太空出舱六小时创造多个“第一次”】(人民日报记者  余建斌  朱笑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