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鸟2号在小行星上“暴力采矿”,还带回了一个“人造物”


日本隼鸟2号在小行星上“暴力采矿”,还带回了一个“人造物”


文章图片


日本隼鸟2号在小行星上“暴力采矿”,还带回了一个“人造物”


文章图片


日本隼鸟2号在小行星上“暴力采矿”,还带回了一个“人造物”


文章图片


日本隼鸟2号在小行星上“暴力采矿”,还带回了一个“人造物”


文章图片


日本隼鸟2号在小行星上“暴力采矿”,还带回了一个“人造物”


在太阳系 , 小行星并不罕见 。 一般情况下 , 这些小行星在太阳系内环绕太阳运行 , 有点类似于八大行星 , 但是这些小行星的尺寸都非常小 , 远小于八大行星 。 而且 , 这些小行星分布的情况还是比较有规律的 , 太阳系内绝大多数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 也要一些小行星位于更加遥远的柯伊伯带 。 在柯伊伯带 , 科学家发现有一些小行星的尺寸较大 , 例如创神星的直径接近1280公里 , 而阋神星甚至和曾经的第九行星冥王星差不多大 , 这些巨大的小行星挑战了冥王星的地位 。 现在这些尺寸较大的小行星被重新分类 , 定义为矮行星了 。

由于大多数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木星轨道之间 , 所以一开始科学家认为这些小行星可能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行星被撞碎而产生的碎片 。 但是后来经过研究 , 科学家又发现这些小行星曾经并没有集结在一起 , 而且小行星带所有的小行星总质量其实非常小 , 大约只有月球的4% , 比冥王星更小 。 所以 , 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 , 这些小行星应该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残留物 。 当然 , 小行星的形成时间有几十亿年了 , 我们目前对小行星的起源也只是推测 , 为了更好地研究小行星 , 科学家就想到了一些办法 , 比如说发射探测器去小行星上面取样进行研究 。

在数以亿万计的小行星中 , 每一颗小行星都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 , 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 能够成为人类取样的目标 , 小行星肯定要有很多独特之处 。 例如距离地球大约3亿公里的龙宫小行星就比较特别 , 龙宫小行星上面可能含有非常多的有机物、含水矿物质 , 它的自转周期仅为7.5个小时 , 比一般的小行星自转更慢 。

在2014年12月3日 , 日本在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了一枚H-2A运载火箭 , 将隼鸟2号探测器送上太空 , 开始前往龙宫小行星取样返回地球之旅 。 经过3年多的飞行 , 隼鸟2号探测器在2018年6月底抵达龙宫小行星附近 , 并开始对其展开探测 。

隼鸟2号探测器原本计划在2018年10月就着陆到龙宫小行星表面采集样本 , 但是龙宫小行星表面的情况比较复杂 , 地表覆盖着大量岩石 , 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 日本不得不推迟着陆小行星表面的时间 , 继续对龙宫小行星观测 , 以寻找更加合适的着陆点 。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 , 科学家在龙宫小行星表面找到了2个备着陆点 , 这2个备着陆点附近的岩石尺寸都小于60厘米 , 其中一个着陆点较为宽敞 , 一个相对较窄 。

在2019年2月 , 隼鸟2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到龙宫小行星的表面 , 成功抓住了龙宫小行星表面的一小团尘埃 , 同时也在龙宫小行星的表面发现了水合矿物质 。 这一个发现再次让很多科学家确信 , 地球的水可能就是这些小行星在几十亿年前带来的 。 随后在2019年4月 , 隼鸟2号探测器朝着龙宫小行星表面发射了一颗金属弹 , 在龙宫小行星的表面撞出了一个直径大约为10米的撞击坑 , 探测器随后又收集到了被金属弹激起的物质 。

至此 , 龙宫小行星不仅采集到龙宫小行星表面的样本 , 还采集到小行星内部的样本 , 这些样本理论上是不同的 , 表面的样本经过几十亿年的风化 , 可能已经不再是原始的样子 , 而内部的样本则很少受到太阳风的影响 , 所以相对原始 ,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景象 。

在2019年11月 , 隼鸟2号探测器结束了探测龙宫小行星的任务 , 开始返回地球 。 经过近1年时间的飞行 , 隼鸟2号探测器在2020年12月回到地球的附近 , 并向地球释放了一个装有龙宫小行星样本的回收舱 。 在2020年12月6日 , 回收舱降落到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地带 , 随后科学家对回收舱进行回收并将其带回日本 。 而隼鸟2号探测器在释放了回收舱后就开启了新的太空之旅 , 计划在2031年抵达下一颗小行星附近进行探测 。 虽然龙宫小行星与地球的距离仅为3亿公里左右 , 但是隼鸟2号探测器环绕其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 从发射升空到返回地球 , 隼鸟2号探测器的飞行之旅长达52亿公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