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网红景区竟为“野生”?警惕“仙境”变险境


_原题:网红景区竟为“野生”?警惕“仙境”变险境!(主题)
未经开发景区的安全管理防护网需多主体共同织牢(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时斓娜
阅读提示
近年来 , 一些未经开发的“野生”景区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打卡地 。 火热的“探险”背后暗藏安全风险 , 未经开发景区的安全管理防护网需要政府、平台、旅行社以及游客等多主体共同织牢 。
在清澈见底的河道两旁 , 五颜六色的帐篷、天幕搭起 , 游客在河水中嬉戏 。 然而 , 顷刻之间 , 滚滚洪水裹挟着泥沙涌来 , 游客们甚至来不及收起露营装备 , 便向岸上四散而逃 , 但还是有人被困在河水中央 , 进退两难……
这是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时的场景 。 彭州市应急管理局通报显示 , 此次灾害共造成7人遇难、8人轻伤 。 而事实上 , 在灾难发生前受到游客青睐的龙漕沟却是一处未经开发的“野生”景区 。
彭州山洪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 。 近年来 , 一些未经开发的景区在社交平台上化身成为“原生态景区”“小众打卡地” ,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 , “探险”式旅游甚至成了热门玩法 , 但其背后隐藏的安全风险不容小觑 。
火热的“探险”背后暗藏危机
在彭州山洪事件发生半个月后 , 记者再次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龙漕沟”时 , “敬畏自然 , 珍爱生命”成了频繁出现的字眼 。
近年来 , 以探险、露营等为代表的户外旅游火了起来 , 不少类似龙漕沟这样的“野生”景点在社交平台上成了网红景点 , 如浙江杭州建德的废弃矿洞、贵州贵阳的“羊皮洞”、山东青岛的石老人山洞等 。
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教授殷杰分析 , 从需求角度而言 , 游客青睐的旅游方式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 。 露营、野外探险等活动具有较高的体验属性 , 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游客对自然空间的向往愈加强烈 。 在“体验”和“亲近自然”动机的双重加持下 , 野外探险等旅游方式持续火热 。
然而 , 火热的“探险”背后暗藏安全风险 , 游客遇险的事件屡有发生 。 6月29日 , 两名游客在“羊皮洞”爬山途中摔下山崖 , 造成腿部骨折、头部受伤;8月20日 , 一名女子在南京享堂水库玩桨板时不慎落水身亡……
【社交平台|网红景区竟为“野生”?警惕“仙境”变险境】殷杰表示 , 游客擅自到未经开发的景区游玩不仅可能面临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风险 , 也可能发生摔伤、扭伤、坠落、失踪等事故 。 云南省昆明蓝天应急协调中心队员张玉鑫介绍 , 以矿洞探险为例 , 洞穴内部结构复杂 , 没有通信讯号 , 进入后很容易迷路 , 且可能出现空气稀缺或塌方等情况 , 游客一旦被困连搜救都十分困难 。
游“仙境”却遇险境 , 谁之过
本不适合前往的地区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 游客对于游“仙境”的期待演化成遭遇险境的悲剧 , 谁来为此负责?
曾经 , 龙漕沟在社交平台上被冠以“避暑好去处”“鲜为人知的耍水秘境”等称号 , 但这些推荐对于龙漕沟在汛期内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 , 甚至承担了当地的泄洪任务等情况通常只字不提 。
“这类景区的产品开发、服务管理、制度规范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不完善、不系统之处 。 ”殷杰说 , 成为网红打卡点 ,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红溢出”效应和“滤镜美化”效应 , 即推荐者的粉丝效应和镜头的美颜功能 。
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旭东表示 , “野生”景区变成网红打卡点离不开一些博主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和平台基于算法的推广 。 面对用户发布的海量信息 , 要求平台对每个推荐景点做风险评估后主动删除或许是一种苛责 。 “但如果有用户对场所的危险性予以投诉或举报 , 平台则负有及时确认和审核的义务 , 不可放任自流 。 ”王旭东说 。
殷杰认为 , 游客观看推荐视频后出行 , 发生安全事故 , 属于“多因一果” , 无法判断安全事故一定是由信息发布者或社交平台造成的 , 尤其是在景区未开发、无完整配套的情况下 。
在亲历彭州洪水事件的多位游客提供的行程单里 , 记者看到 , 当天 , 他们参加了某旅行社“清凉徒步·中坝森林+龙漕沟”的行程 。 对此 , 王旭东分析 , 旅行社负有对游客的安全保障义务 , 对旅游路线中的常见风险应充分告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 若旅行社未尽到相关义务 , 造成游客人身损害、财产损失 , 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