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实用性”的生命科学,该如何进行科普?】

文章图片

自然科学有个基本特点 , 就是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 这是一个显学 , 但并没有生活实用性 。 对于你说的“非实用性”的生命科学 , 我觉得要进行科普更多是为了唤起公众的思考 。 比如目前的基因技术 , 转基因技术 , 病毒技术等等 , 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在于科学本身的问题 , 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意识 。 其本质上就是人的“认知变革” , 让公众重视起“人与人的尊严”这一普适的人性 。 你提到的生命科学里面有机制研究 , 我觉得这一块儿是比较实用的 , 在“人”的基础认知上更容易受到科技支持 , 对于有机会深入学习了解而且能够产生实际应用的作用这个不是一本书就能讲明白的 , 可能需要长篇的教科书 , 如果你是老师或者专业人士 , 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 , 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东西 , 就不要涉及太深 。
生命科学 , 你会在课本中看到各种理论模型 , 各种实验技术 , 各种图表等等内容 , 但生命科学都是基于实验发展来的 , 只有基于实验的科学才能发展 。 其实更多的是让学生明白人和其它物种的区别 , 并通过学习了解生命是如何构成的 , 只有学习这些 , 他们才知道为什么有“有机” , 有“无机” , 基本的生命过程是什么样的 , 如何获得生命 , 为什么要有“生命周期” 。 这些基本的概念只有人类才能理解 , 而且只有通过长期的发展人类才能进步 。
至于生命科学还有其它方向 , 比如物理化学或者生物信息学等等 。 你在课本里看到的那些科学都是基础理论 , 不用看 , 看了其实是给学生的 , 跟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太一样的 。 你应该看看那些更具有实际应用性的课本 。 如果让他们记住一些科学 , 那是非常有必要的 。 不然学生们都会想要记住更多的课本内容 , 而忽视更加重要的课程内容 。 不过我们必须要记住其实科学的核心本质就是实验 。 这个就足够了 。
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教给学生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知识 。 课本并不是全部的科学 。 不要想学习得太深奥 。 要实用 。 这就足够了 。 先从基础入手吧 , 给他们看相关的科普人家只是想把知识整合成一个体系 , 有什么好纠结生命科学有没有用的 , 自然有用啊 , 不用太纠结科普的东西你这么介意他们理解不了 , 你还读什么科普读物?你要是能读懂《人与自然》 , 《大卫·科波菲尔》 , 《从优秀到出色》这些著名的科普图书 , 你还需要读什么科普专业书籍?不知道你想要读科普的初衷 , 还是指望学生去研究一些高深的内心想法?如果只是想让学生有一个好好学习的样子 , 那就先搞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读科普 , 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更好了 。
推荐阅读
- 基因揭示骨盆如何适应直立行走
- 如果人类大脑开发100%,到底会发生什么?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 宇宙是无限大的吗?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事实或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 人类产生了一个“氧化场”,它改变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化学成分
- 数千年前,地球可能曾发生过核战争,科学家发现有力证据
- 科学家分析大脑回路后发现,肥胖的根本原因,是享乐式进食
- 太阳风暴,是引发地震的原因之一?有些科学家真这么认为
- 一斗穷,二斗富是真的吗?中科院揭示“斗”和“簸箕”的基因奥秘
- 科学家:宇宙大爆炸的原子溅落地球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