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8月份的玉米进入了抽雄、吐丝期 , 是决定玉米高产的关键期 , 这时也是玉米病虫害的高发期 , 有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的害虫叫玉米螟 , 蛀食玉米茎 , 影响玉米养分的输送 , 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 严重时产量损失达到了30%以上 , 通常农民们都会采用化学药剂除虫 , 而在山东德州1500亩的玉米地开展无人机释放天敌昆虫防治 , 是不是听起来很神奇 , 升空的无人机会在玉米地了抛洒一种“神秘”的小球 , 1亩地投放5个 , 玉米螟就会被彻底清除 , 你见过吗?
你知道玉米螟的天敌是谁吗?答案是赤眼蜂 , 它是一种寄生蜂 , 一般会把卵产在害虫的卵内 , 通过吸收害虫卵的营养来杀死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鳞翅目害虫卵 , 在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的技术员王瑞娟 , 正在遥控操作一架无人机匀速飞行 , 无人机内部放置了很多银色神秘的小球 , 王瑞娟称为它们“蜂球” , 每亩地的蜂球投放数量是5个 , 每一个蜂球里面都有一张蜂卡 , 一张蜂卡上大约有2000头的赤眼蜂 。
【德州1500亩玉米地无人机抛洒“球”,1亩地投放5个,消灭掉害虫卵】
王瑞娟粗略计算了一下一亩就有一万头赤眼蜂 , 就能达到覆盖率的防治效果 , 王瑞娟说蜂球都是可降解的 , 12-24小时蜂卡上的赤眼蜂就能够孵化出来 , 释放在玉米地的赤眼蜂会自主寻找鳞翅目害虫的卵上寄生 , 从而实现了“以虫治虫”的效果 , 为玉米绿色生产奠定了基础 , 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使用化学农药 , 虽然能够消灭病虫害以及杂草等有害生物 , 但对昆虫天敌以及有益微生物也会造成影响危害 , 导致了有害生物失去天敌的限制 , 若长期使用农药来防控 , 害虫会产生抗药性 , 农药的使用量会逐年上升 。
农作物防治病害农民尝试了各种措施 , 王瑞娟说“以虫治虫”防治虫害模式 , 方法简单效果显著 , 说白了这也是一种生物模式的构建 , 释放玉米地各种害虫的天敌 , 维持在一定数量后 , 后期无需投放或少批量投放天敌昆虫即可 ,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 只有构建一个“作物-害虫-天敌食物链”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 助力农药减量控害 , 实现害虫的可持续治理 , 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
我国古代有本书《梦溪笔谈》记载了一个“以虫治虫”的故事 , 宋神宗元丰年间 , 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 ,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 , 样子长得像泥土里的\"狗蝎\" , 它们的嘴上长有钳子 , 成千上万遮蔽了大地;这种虫遇上子方虫 , 就用钳子和它搏斗 ,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 十天后 , 子方虫全被杀尽 , 因此而获得庄稼大丰收 。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 , 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
王瑞娟说利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是现代绿色植保的首推技术 , 我国的农业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创造出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 例如武汉光谷首次采用肿腿蜂消灭天牛、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瓢虫防治蚜虫等 。 各位网友你见过农业生产中的“以虫治虫”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喜欢文章的话点个赞关注一下我 。
推荐阅读
- 奇趣昆虫大不同
- 太阳能电池供电的远程控制的半机械蟑螂
- 比好莱坞电影还可怕!印尼警察性骚扰高官夫人被枪杀,竟牵出警界最严重丑闻
- 看一眼,好怪,再看一眼
- 被忘却的往事:曾经,地球的气候和冥王星很相似
- 蝉能发出响亮的声音,那它是靠什么发声的?为它何要叫个不停?
- 缓慢氧化 自燃 燃烧 爆炸
- 为什么说“食叶蚁”是一种危害性强的昆虫
- 美国登月火箭将带着人体模型发射,还没出发就遭遇漏油、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