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黄河南岸 , 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 , 是我国第七大沙漠 。
这里曾经寸草不生 , 风沙肆虐 。 经过几代库布其人的艰苦奋斗和科学创新 , 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显著 , 生态资源逐步恢复 , 治理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 , 流动沙地从总面积的73.3%减少到44.5% , 植被覆盖率达53% , 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 。 现在库布其已经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样本 。
创造了绿进沙退 , 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 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 , 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 , 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经济示范区” , 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
库布其沙漠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有的人称为河套沙漠) , 其北是黄河 , 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 。 据《诗经》记载 , 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 , 库布其草原上就出现了朔方古城 。 当时 , 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绿茵冉冉、牛羊成群 。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俨犹、戎狄、匈奴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
不管是哪一种沙源 , 都为这里形成沙漠准备了物质基础 。
自商代后期至战国 , 气候变得干冷多风 , 使沙源裸露 , 并提供了动力条件 。 因此 , 可以说 , 库布其沙漠应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 这一时期古文化遗址和遗物的罕见 , 也说明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是很恶劣的 。
陈林芳在荒漠地貌讲义中提出:荒漠形成 , 取决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由气候、地质、地貌三个因素作用;社会因素 , 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草原和森林植被导致平衡失调 。
库布其沙漠地区 , 虽然在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期遗址较少 , 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期 , 遗址却是很多的 , 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数量 , 它对于库布其沙漠的形成 , 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数千年来 , 库布其一直为干冷多风的气候所苦 , 也承受着历朝历代的过度垦牧与战火兵燹 。 400多年前 , 明末清初之际 , 这里战乱不断 , 加之无节制、无约束的放垦开荒 , 大大加重了土地的荒漠化 , 大片的良田变成荒漠 , 朔方城也逐渐荒废 , 被人遗弃 , 繁华一时的胜景终究湮灭在了漫漫黄沙之中 。 最终 , 风沙肆虐 , 草原沉沦 , 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 , 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了“死亡之海” 。
沙漠里只有两种天气 , 有风的日子和风停的时光 。 风沙一步步向四周吞噬仅剩的草场和农田 , 沙逼人退的悲剧千百年来一直在上演 。 粗放式的放牧和破坏性的挖掘活动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
过去的库布其沙漠散居着几万农牧民 , 就像星星洒落在星空一样 , 在沙丘的深窝里面很难找到 , 过着最原始的生活 。
新中国成立时 , 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 , 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 , 沙区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
20世纪80-90年代 , 冬春狂风肆虐 , 黄沙漫卷 , 800公里之外的北京由此饱受沙尘暴之苦 。
似可说 , 库布其沙漠的形成 , 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从属的、辅佐的 , 只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
库布其沙漠东部水分条件较好 , 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 , 跨入了干旱区 。 该沙漠区有较好的光、热、水 , 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 该沙漠东、中、西部各具特色 , 中、东部雨量较多 , 西部热量丰富 。 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 , 纵流其间 , 并具有沟长、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点 。
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 , 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阶地 。 地下水埋深1~3米 , 土壤肥力也较高 , 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景观 , 形成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 西部地表水很少 , 水源缺乏 , 仅有沙日摩林河流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中 。 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 , 埋深1~3米 , 水质较好 , 也在黄河灌区之内 。
推荐阅读
- 宁德|逛一下宁德,看看平凡之下的美丽,感受城市的韵味
- 草原|北美游记: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豪宅(The Breakers, RI)
- 内蒙古|其实,那个“藏着一半中国”的内蒙古,你从未知晓。
- 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大四赏花地,秋天仅剩一处绝美
- 草原|快来看,这个汇聚四季山川色彩的地方,美的让人不想离开!
- 川西|新疆的秋:北疆风情万种,南疆神秘苍凉
- 美丽|中国景观有多惊艳?这33个,去过一半,此生无憾,你去过哪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