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这时 , 人们很难不注意到那些躺在一把黄色藤椅上的中老年男性 , 他们认真刷着手机 , 看似十分惬意 。
轿夫 , 又叫抬滑杆的人 。 他们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成运载工具 , 将那些旅途中疲惫的游客送到指定位置 , 以出卖苦力来获取一定报酬 。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 滑杆轿夫已经成为一种特色服务 。
在8月份的一条网络视频中 , 一位旅游博主在重庆武隆天坑游玩时 , 因想照顾轿夫生意选择坐轿子上山 。 视频发出后 , 该博主遭到网友指责:“大家都生而为人 , 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 。 ”
在朴实忠厚的轿夫眼里 , 游客乘轿却是一件“你出钱我出力”“两全其美”的事情 。
暑期临近结束 , 庐山风景区游客较以往少了很多 。 从三叠泉风景区山顶到山脚 , 很少看到游客选择乘轿 。 悠闲的背后 , 是这些“下力人”又没有收入的一天 。
8月28日 , 一名轿夫将竹轿停靠在三叠泉风景区的石阶上 。 图/九派新闻 曾宪雯
以下内容为受访者讲述:
【1】我是靠抬轿起的家
【庐山上的轿夫:靠抬轿建了三栋房,没觉得坐轿就高人一等!】殷逢元 61岁
我今年61岁 , 曾做了20多年轿夫 。 说实话 , 我是靠抬轿起的家 。
我有四个兄弟、两个姐姐 , 早年 , 我们和父母住在老式平房里 , 一人一个房间 , 那时老屋的瓦 , 每到下大雨就会漏雨 。
我抬轿赚了钱 , 在宅基地建了一栋房子 , 盖了两层 , 那时花几万块钱就能做两层楼 。 后来又盖了一栋三层的房子 , 到了2010年 , 又帮小儿子盖了一栋带地下车库的房子 。 因为两个宅基地放不下三栋房子 , 第一栋平房已经用挖机把它铲平了 。
我1979年从学校毕业 , 抬轿前在生产队开拖拉机 。 后来去开货车 , 又去当中巴司机 。
那时在外面做事 , 5块钱一天 。 开车就是帮别人拉砖盖房子 , 上半年天气热 , 哪有几家人做房子 。 到了下半年 , 才有一点事做 。
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 , 三叠泉还没开发 , 只开发了二叠泉 。 那时家里穷 , 也没事干 , 好多游客要去山上看看 , 我们就想到可以背人 。 比如说 , 你带个小孩上不去怎么办?我们来帮忙背 。 我们这个村庄 , 几乎都是抬轿子的 。
开发后第一天 , 去了十来个人背小孩 , 大人背不起 , 回来就腰疼得厉害 。 第二天 , 发现这样不行 , 就拿个藤椅 , 在山上砍两个木棍 , 用绳子把它扎好 , 从山间的野路爬上去 , 连台阶都没有 。
到了二叠泉才有台阶 。 我记得一共有900个台阶 , 两人一伙 , 抬多长看自己体力 , 能抬远就抬远 , 抬不了就休息 。
很多人考虑坐轿的安全问题 , 坐在上面害怕 , 其实坐上去了走一段路 , 他就不觉得害怕了 。 我们没事的时候也抬着玩 , 两个人抬 , 一个人坐 。
我抬过最重的 , 是一个三百来斤的男人 。 我们四个人来 , 抬轿的时候 , 我们心里都有数 , 会保证安全 。 不管是什么人坐 , 不管是几层 , 我们都会帮你抬上去 。
每年从清明节开始 , 我们就上山抬轿 , 天亮了就吃饭 , 吃完饭就上山 , 有的人早上骑摩托车 , 放在山脚下 , 下午回来骑车回家 。 一直到下半年 , 12月份开始下雪 , 我们就不去了 。
习惯了就不觉得吃力 , 但过年在家里休息不干活 , 有次大概两个月没去抬 , 到了清明再上去 , 第一天回来之后 , 大腿难受 , 晚上上厕所都蹲不下去 。 要是下楼梯 , 两只手要扶住楼梯扶手才能下来 。 基本要一个星期才能慢慢适应 。
早先 , 我们轿夫之间会抢生意 , 争地盘 。 看到有人来管 , 就全部躲到草丛里 , 等他们走了我们再抬 。 现我们都办了营业许可证 , 由园林处统一管理 , 允许我们抬轿 。
我们成立了抬轿子的轿队 , 选一个队长 , 然后开始管理 。 大家就是合伙 , 比如今天一共抬了1万块钱 , 去了100个人 , 大家就平均摊 , 把税除开 。 一直到现在 , 都是这样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