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牛“卖鱼王”,1年挣620亿元,逆袭成首富( 二 )


一番审查下来 , “万元户”果然没有说谎 。 还让刘汉元看清了两个真相 , 一是养鱼的纯利润相当可观;二是他们的养鱼技术还不如自己!他还记得 , 曾在专业杂志看过德国的网箱养鱼技术 。 如此想来 , 这非常适合在水库这样的水域进行规模化养殖 。 刘汉元看着存折每月不到40块钱 , 他内心闪过一丝不甘 。 “为什么我不自己养鱼?”这个想法无不在刺激着刘汉元的神经 , 他决定踏上边工作边创业之路 。 不过在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时 , 刘汉元遭受了许多嘲讽 , 没有人相信这能够成功:“电站沟沟里头养鱼 , 你妄想吃汤圆啊 。 ”幸运的是 , 父母虽是农民 , 家境清贫 , 但为了支持自己 , 他们变卖家中最值钱的两头猪换来了500元的启动基金 。 刘汉元备受感动 , 但同时也明白这头猪是家里最值钱的财物 , 如果自己创业失败 , 就意味着一无所有 。 见到儿子犹豫 , 刘父安慰道:“儿啊 , 放心大胆地去做吧 。 猪没了 , 等你以后有钱再给爹买 。 ”
刘汉元暗暗下定决心 , 誓要做出成绩 , 不能辜负父母一番好意 。
万事开头难 。
即便刘汉元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扎实 , 但网箱流水养鱼的技术是首次试验 , 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 刘汉元父亲回忆那段日子 , 感慨道:“那时候 , 真的太苦了 。 ”
刘汉元特意将养鱼基地选在了自家门前的河流蟆颐堰里 , 用大石头截出一段缓冲区 。
那时正值寒冬腊月 , 父子俩冒着严寒下水安装金属网箱 , 父亲甚至为此韧带断裂 , 险些造成残疾 。 为了让鱼养的更好 , 他们决定自制鱼饵 。 但因为资金有限 , 买不起成型机 , 全家人只好日夜用手搓鱼饵 , 有时候手都搓得发红发肿 。
最考验心性的是鱼苗的长势 , 为了观察活鱼成活率 , 刘汉元穿条短裤就跳进水里 , 摸到游动的鱼就很高兴 。 磕磕绊绊地过了7个月后 , 终于来到了检验结果的的一天 。 那天 , 水电局、计经委等政府部门人员 , 以及《四川日报》等媒体记者都来了 , 想要一睹刘汉元的试验结果 。 最终 , 在这个64平方米的网箱里 , 共捞出2781斤鱼 , 折合亩产达2.53万斤 , 净利润1930元 。 当时四川最高产量一亩不到2万斤 , 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 , 一举创下四川养鱼史上新的高产纪录 。
刘汉元在演讲中曾说过:“谁能为农民创福利 , 谁就一定能成功 。 ”那时候 , 大获成功的刘汉元并没忘记乡亲父老 , 他毫不保留地与渔民分享自己的技术 , 并免费向全国农民推广 。 眉山一带渐渐有了“要挣钱 , 学汉元”的说法 。
两年后 , 国家科委、农业部也分别将刘汉元的养鱼技术列为重点项目 , 在全国大力推广 。 到了养鱼高峰期 , 刘汉元敏锐地发现 , 鱼肉质是否鲜嫩肥美不仅和水温、环境、水质有关 , 更重要是与鱼饵有关 。 但市面上的鱼饵却普遍存在一个偷工减料的情况 。 善于变通的刘汉元 , 决定快速转型 , 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的鱼饲料 。 1986年3月10日 , 通威前身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科力饲料厂)建成 , 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意 。 后于1991年更名为“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 , 寓意为“通力合作 , 威力无穷” 。
刘汉元对自己产品的质量 , 有着十足的信心 , 甚至敢在报纸上发表声明:

“有谁因为质量问题而放弃使用通威饲料的 , 奖励1万元 。 ”有如此的担保 , 当时的养鱼户都甘愿排队半个月 , 只为买一袋刘汉元家的饲料 。

刘汉元曾在《四川日报》持续两周刊登招聘广告:“科技能使卫星上天 , 科技能使你养鱼致富”到了2003年 , 通威的年收入超过120亿 , 它在水产饲料领域的地位更加牢固 。 据相关资料显示 , 当时国内每三条养殖鱼 , 就有一条是吃通威饲料长大的 。 携此成绩 , 通威在2004年选择上市 , 成功登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
兜兜转转那么多年 , 刘汉元还是与当初爱好“电子产品”分不开 。 甚至可以说 , 把他真正推向首富就是它 。 电子产品的核心是半导体 , 半导体的核心则是多晶硅料 。 因此功成名就的刘汉元曾经多次前往德国考察半导体产业 , 甚至在1995年差点收购了其中一家 。 但当时市场前景不明 , 他不得不放弃合作 。 转机出现在2004年 。 当时 , 德国政府颁布了《新能源法》 , 并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 , 在此带动下 , 全球光伏市场大爆发 , 作为太阳能电池主要材料的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 。 经过两年的观察 , 刘汉元才宣布要投入260亿 , 打造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 。 但通威在这条赛道并非一帆风顺 。 2008年 ,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 光伏行业受到重挫 , 多晶硅一下子成了“烫手山芋” 。 价格持续低迷下 , 刘汉元不得不暂停四川永祥多晶硅二期的建设 。 雪上加霜的是 , 2011年至2013年的欧美国家“反倾销、反补贴”政策 , 让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更加凛冽的寒冬 。 当时 , 光伏龙头无锡尚德、江西赛维都没能撑住 , 相继破产重组 。 但刘汉元始终坚信 , 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将是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 光伏产业肯定有壮大的可能 。 他顶住了压力 , 用卖饲料的钱补贴光伏项目 , 继续发展多晶硅 。 同时 , 一向变则通的他不断地寻找其他的机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