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看出 , 这里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对于“我”的定义 , 所以我更倾向于将三大规律看作是人认识世界的保证 , 而不是纯粹客观的规律 。 这样一来 , 同一律就是保证我们能够确定一个认知对象 , 并且不断清晰的描述出来它 。 而不是不断的变化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 不断变换的对象就会让我们的认识无处落脚 。
之所以不能够非常肯定的将三大规律作为纯粹客观规律来看 , 是因为在很多现代物理学规律里 , 我们看到了很多诡异的现象 , 比如波粒二象性、测不准、薛定谔的猫 , 这个猫到底是生是死 , 基于矛盾和排中 , 必然二者居其一 , 但打开盒子之前 , 我们是无法判断的 。 用物理的术语来说处于一种叠加态 。
而如果仅从认识的角度来看 , 三大规律就很容易解释 。 同一律就是让我们确定一个认识的对象 , 不能不断的偏移;矛盾律和排中律则是让我们能够区别出这个对象和其他对象 。
比如说 , 我们想要认识月亮 , 同一律就是让我们聚焦在月亮本身 , 而不是一会看月亮 , 一会又把旁边的星星加入到月亮当中 。 而矛盾律则是在认识月亮和天空的边界 , 发现什么是月亮和什么不是月亮 , 最后可以用排中律将月亮和背景天空彻底区分开 。
如果把三个规律作为认知基础来看 , 还会产生一些有趣的洞察 。
首先 , 所有的人的认识都是关于“是”的问题 , 即我们要聚焦一个认识对象 , 然后说明它是什么;
其次 , 认识并不是绝对的 , 人无法独立的人是一个绝对的东西 , 而是需要通过将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去认识它 , 也就是在说什么是它的时候 , 也是在说什么不是它;
最后人也无法直接认识所谓的全部 , 因为全部意味着包含着一切 , 就无法从区分出其他来认识到 , 只能透过认识部分之后拼接在一起 , 通过推理来获得 。
基于这些规律特点 , 就可以发现很多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判断 。 比如针对矛盾律 , 有人可以说 , “他是我爸爸 , 也不是我爸爸” , 可能这样的解释是 , 这个人是养父 , 并不是亲生父亲 , 这驳倒了矛盾律了么?
并没有 , 因为前一个爸爸是养父概念是养父的概念 , 后一个爸爸是遗传学上的父亲 , 二者在内涵上是不一样的 , 这实际上违反为同一律 , 即“(领养的)爸爸不是(生物学上的)爸爸” 。
所以在进行任何一种认识的时候 , 首先要通过同一律来检验 , 确保认识的对象是可以识别的、稳定的、连续的、具有相同内涵和外延的 。 然后才能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
同时要打开眼界 , 认识到一点是矛盾律和排中律仅仅是确保那些我们对那些能够认识的东西说出来一些东西 , 而并不是说这世界就是不矛盾的、必须在正反两面二者居其一 。 这是什么意思呢 , 当我们能够说一个东西“是什么”的时候 , 矛盾律要求我们必须清晰的确定他们 , 而不是模棱两可 , 因为如果是模棱两可 , 那说“是什么”就失去了其意义 。
比如严格的按照三大规律来说 , 直线就是直线 , 直线不能既是直线 , 又是曲线 。 但是在现实的世界里 , 紧贴着地球表面的一小段线被称为直线只是因为其曲率特别的小而被近似当作直线 , 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是180度也可以不是 , 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并不绝对的矛盾 。
所以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 应当被当作认识的前提 , 人在推理的时候 , 一定都有一些前提 , 而这些大的前提本质上不一定遵守同一律或矛盾律 , 它们之间可能就是互相矛盾的 。 但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做出不同的推论 , 适应不同的境况 , 比如在物理界 , 相对论始终还是处理大尺度的基础 , 而量子力学则是小尺度的原则 , 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将二者统一的理论 ,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基于相对论或量子力学所得出的结论 。
所以万物是否存在统一的逻辑 , 是我们至今仍旧无法知道的 , 我们所能说的万物逻辑 , 是用于我们能够认识的世界 , 获取这个世界的知识时的一个前提和规则 。 是我们框定一个认识对象 , 不断通过区别这个对象和其他对象 , 并最终说出这个对象“是什么”的过程 。
除此之外 , 我们不能说出更多 。
【万物逻辑,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存演化的基础】
推荐阅读
- 神奇的14天周期,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 原子不灭,所以可以说人是永生的?我们只是不那么有序了
- 不灭轮回,太阳龙和月影龙
- 叹为观止!云像大河一样奔涌,你见过吗?
- 如今我们不再相认
- 元宇宙技术应用,以目前的技术元宇宙需要怎么去实现呢
- 简约的哈勃常数,偏差甚小,为何能引发宇宙学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