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逻辑,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存演化的基础


万物逻辑,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存演化的基础


文章图片


万物逻辑,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存演化的基础


文章图片


万物逻辑,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存演化的基础


文章图片


万物逻辑,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存演化的基础


文章图片


万物逻辑,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存演化的基础


文章图片


人每天靠着很多有形的东西生存 , 比如食物 , 也靠着一些无形的东西 , 比如空气 , 但如果看不到摸不到空气 , 我们是如何知道它的存在呢 , 再如我们又是如何知道每天太阳会升起 , 如何在动物的脚印的特征中发现出是猛兽还是食物 , 是很久以前还是刚刚走过呢?

由此 , 除了那些有形和无形的“东西”之外 , 至少我们还需要一种能力 , 即“知道”或者说“认识” , 通过这种能力 , 才能让我们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脱颖而出 。 而“知道”这个范围里 , 又能够很直观的分辨出两类东西 , 一类是我们所经历、感受、看得到摸得着 , 可以说是直接的知识 , 而另一类则是需要通过他人的转述、书本 , 乃至与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所获得间接的知识 。
就如我们问 , 为什么会知道太阳明天会升起呢?大多数的回答可能是因为在人生的经历中太阳的确都是每天都升起 , 没有什么理由去怀疑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 它就应该这么做 。

在这个回答中 , 每天所经历的 , 就是人的直接认识 , 而认为明天太阳会升起 , 那就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推论 。
人如果只有或者只相信直接知识 , 那么将会被局限于他所生存的具体空间内 , 甚至是就如动物一般 , 只能对于所处的环境做出最直接的反应 。 正是由于对间接知识的开发 , 比如在古老部落中 , 那些积累知识并传授下去的老年人 , 后来的印刷术携带的更多的人类认识 , 以及基于现象、经验的逻辑推理 , 才使得人类能够不断的站在前人的经验中成长 , 最终在选择中胜出 。

在这些间接的知识中 , 我们能够相信的 , 要么就来自于权威 , 比如前人或书籍 , 要么就来自于逻辑推理 , 而人的知识或者书籍毕竟无法随时进行获取 , 真正能够随身而行的就是一种内化的逻辑推理能力 , 正是这种能力才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 , 不断的强化认识的信念并获得相对于准确的知识 。
所以后来在人类文明中 , 出现了关于“逻辑”的专门学科 , 在此 , 并不想借用那些已经成型的逻辑术语来讨论每个人都需要的思维能力 , 只是想回到逻辑的根源 , 通过对三条逻辑基本定律的考察 , 从更轻松的角度来获得一种“万物逻辑” 。

在逻辑大厦之下 , 有三条被称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规律 , 所有的人的思维推理 , 都是在这三个规律的限制之下产生的 。
同一律说的就是一个事物跟它自身是同一的 , 也就是“A是A”;
矛盾律的意思就是两个互相否定的东西不能同时成立 , 可以简单写成“A必不是非A”;
排中律则是矛盾律的另一面 , 即两个相互否定的东西也不能同时都不成里 , 即“A和非A必有一个成立” 。

这三条定律乍一看 , 几乎等于废话 , 但有时候仔细理解 , 又会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 。 比如就同一律来说 , 桌子上的这个苹果就是桌子上的这个苹果 , 还有什么疑问么?但有的时候人会说 , “我已经不再是我了” , 我不是我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个判断方向实际上延伸出两个角度 , 一种角度会将这逻辑三个定律看作是纯粹客观的真理 , 即关于世界的真实描述 。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违反 , 比如那个苹果 , 他不可能不是苹果 。
而另一种角度 , 则会倾向认为三大规律不过是人认识的前提保证 , 并不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保证 , 也就是说它们的有效性仅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这个过程中 , 确保人可以获得相对清晰和准确的知识的基础 。

比如说“我已经不再是我了” , 这句话可能蕴含的是 , 前一个我是现在的我 , 而后一个我指的是以前的我 , 由此就会发现原来两个我的范畴是不一样的 , 所以可以这么说 , 并没有违反同一律 。 但是在客观的角度来说 , 如果从物质层面看 , 昨天的我必然不全部等于今天的我 , 因为身上的细胞发生了代谢 , 我真实的发生了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