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间的“攀比”,人造卫星美俄占据一半,中国只是这个数


大国间的“攀比”,人造卫星美俄占据一半,中国只是这个数


文章图片

【大国间的“攀比”,人造卫星美俄占据一半,中国只是这个数】
大国间的“攀比”,人造卫星美俄占据一半,中国只是这个数


文章图片


大国间的“攀比”,人造卫星美俄占据一半,中国只是这个数


文章图片


大国间的“攀比”,人造卫星美俄占据一半,中国只是这个数


文章图片


你知道那首从太空中传来的“东方红”吗?50年前它是点燃希望的火炬 , 伴随着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 , 如今它又是否“后继有人”?

探索太空 , 神话与科学的邂逅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 , 就对广袤无垠的太空产生了无限向往 , 各种图腾神话故事中都有着关于太空的故事记录 。
为飞上太空一探究竟 , 人类从未停止过努力 , 14世纪末期 , 明朝有位士大夫万户就痴迷于太空遐想为实现飞天的梦想 , 他将自己绑在椅子上 , 然后让下属把火箭绑在椅子四周 , 还在手里拿了两只大风筝 , 他本想让下属点燃火箭后利用火药的推力将自己推上天 , 加上风筝的力量起飞 。 但不幸的是升空过程中火箭发生爆炸 , 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

虽然实验失败了 ,
但是作为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 , 万户为探索天空做出的牺牲让人钦佩 , 他也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此后 , 经过不断的创新实验 , 随着工业科技技术的发展 , 1957年10月4日 ,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在苏联成功发射并进入轨道 , 这颗只有180磅重的卫星成功发射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 , 紧接着1958年1月31日 , 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家1号”成功发射 。 这标志着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引领下 , 人类正式进入航天时代 。

你方唱罢我登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 , 百废待兴 , 随着经济民生逐渐步入正轨 , 1958年5月17日 , 主席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我们也要搞一点 , 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 ”
从立项到发射 , 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 , 1970年4月24日时 ,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进入轨道 , 这标志着继美国 , 苏联之后 , 我国也具备了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 。
人造卫星诞生之初 , 由于美苏两国正处于冷战状态 , 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 对于卫星的研发也是紧锣密鼓 , 双方都希望能够在数量与技术上超过对方 。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重量大约81KG , 它当初的用途仅仅是观测大气气压和温度 , 苏联解体后 , 绝大部分航天技术与设备都继承给了俄罗斯 。 俄罗斯的航天工业能力极强 , 不过虽然如此 , 自苏联解体后 , 俄罗斯的发展状态也不怎么好 , 国家甚至还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 , 在这样的发展条件下 , 俄罗斯对于航天领域并不上心 , 航天发展状况较显窘迫 , 目前保有的在轨卫星约为170颗 。 这个数量对于一个军事大国来讲属实不算多 。
从苏联开始发射第一颗卫星开始 , 美国这个死对头就从未放弃追赶的步伐 , 在苏联发射后不久 , 美国也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 , 当时重量只有大约14KG 。 苏联解体后 , 美国的对手又换成了俄罗斯 , 目前的美国人造卫星数量已达到约3000颗 , 其功能涵盖军事、通信、灾害防治、生态遥感监测等多个方面 , 可以说在太空领域 , 美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卫星覆盖网 。

长江后浪推前浪 , 中国卫星青出于蓝
相对于美俄两个领航者 , 中国卫星研制比较晚 , “东方红一号”在设计时寿命只有大概20天左右 , 并且这颗卫星不可回收 , 也就是说一旦寿命到期 , 它就只能永远的留在太空中 。
1975年11月26日 , 我国首颗回收式卫星发射 , 在遨游太空3天后成功收回 。 此后我国一直致力于人造卫星的研制 , 截止目前 , 数量已达近500颗 , 虽然相比较于美国数量少 , 但发射成功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
展望我国的卫星研发历史 , 从发射最初 , “东方红一号”主要是担任观测和资料传回任务 , 简单点说就是刷经验 。
随着技术的成熟 , 以及航天领域的市场需求 , 我国开始研发气象卫星以及卫星发射服务等商用民用卫星 , 这使得我们在国际商业卫星服务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