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不到它工作原理!嫦娥7的天才设计:月球第一个自由飞行器( 二 )



永昼区充电-飞行到阴影区工作-电量告警时在飞回来充电-再飞回去工作
问题来了 , 月球表面不像火星表面的“机智号”那样可以使用螺旋桨作为动力 , 充电再飞行 , 到底是什么技术?

外媒猜测嫦娥7号飞越探测器: 究竟是何技术?小型飞越探测器的寿命为6个月 , 在寿命期内电池充电怎么也得上百次吧 , 假如使用火箭发动机的话 , 这飞来飞去耗能无数 , 到底用的是什么方式?这个消息在小蓝鸟上也有很多老外关注 , 比如有位老外就留言表示:EmDrive?

比较关注火箭以及驱动器引擎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词不陌生 , 因为它在国内有一个超级响亮的名字“无工质电磁推进引擎” , 这种引擎的工作原理大致是这样的:

在一个射频腔体内引入高功率微波 , 这些微波在一个锥体射频腔内反射后会朝两个方向射出 , 两者的净辐射力之差就是净推力 , 似乎不难理解是吧 , 但它注入的却是用电产生的微波 , 尽管电磁波具有能量 , 但它却不属于牛三定律的范围 , 因为电磁波不是一种力!

然而它就是诡异的产生推力了 , 尽管推力很微弱 , 但仍然在可以测量的范围 ,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太空这种推力不可小觑 , 因为它特别适合在宇宙空间中飞行 , 原因很简单 , 发射电磁波不会损耗本身 , 它产生推力时无需排出“工质” , 也就是这台发动机不需要搭载燃料 , 只要有电就行 , 而电源在太阳系的木星轨道范围内 , 只需要几片太阳能电池即可 。

幸亏它只“违反”了动量守恒定律 , 但却没有违反能量守恒!这种发动机最早是Robert Shawyer在2001年设计的 , 当时没有人相信这种发动机 , 几乎就无人关注 , 2008年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NWPU)的杨娟教授的研究团队对这种引擎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 表示无法测得可测量的推力 。

不过2016年NASA的高级推进物理实验室的Harold White小组测试表示测到了微小的推力 , 同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处陈岳表示将在轨测试 , 但后来没有更进一步的消息 。 不过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的Martin Tajmar小组于2015年开始测试原型 , 2021年时得出结论称是误报 。

因此到目前为止这种发动机到底有没有推力还是个未知数 , 因此不太可能应用到飞越探测器上 , 而且EmDrive的推力是千瓦/微牛级别 , 根本无法推动如此大的探测器从月面起飞 。
究竟是什么发动机:霍尔电推还是化学发动机?
除了有人猜测EmDrive外 , 还有朋友猜测更接近现实的霍尔推进 , 这种驱动器的原理是用电场加速电离后的工质 , 获得极高的排气速度 , 从而达到很高的比冲 , 基本上霍尔电推可达1500s以上(离子电推可达3000s以上 , 但推力比较低) 。

比冲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单位质量燃料的利用率 , 简单的说就是产生同样的推力比冲高的更“省油” , 而用化学燃料发动机 , 就算最高的氢氧机也达不到500s , 假如使用霍尔电推进 , 确实有可能坚持那么久 , 但霍尔电推的千瓦/几十毫牛级 , 比EmDrive是高不少 , 但仍然可怜巴巴的 , 根本就没发用这种推进器在月面上起飞 , 不过在轨航天器维持轨道还是可以的 。

最有可能的还是化学火箭发动机
化学火箭发动机是氧化剂和燃料在燃烧室做功后从喷口排出形成推力 , 一般多次点火的火箭发动机燃料大都用偏二甲肼而四氧化二氮 , 这种发动机比较容易多次点火 , 技术要求也比较低 , 可靠性更高 。

不过在小型探测器上配置一套化学能发动机(估计也只能上挤压循环) , 还必须有姿控发动机 , 这个复杂度就高了 , 尽管技术上并非不能实现 , 只是复杂度不是一般的高 , 会增加整个系统故障率 。

另一个则是高压氮气罐 , 这个不容易出错 , 但从理论上看 , 高压氮气罐的比冲更低 , 一个几十公斤的高压氮气罐也用不了多久 , 这要在6个月寿命期内起飞降落多次难度实在太大 。

另外对作业过程的描述有个月面的爬行的功能 , 不知道说的是向蜘蛛类的爬行还是轻轻挪动 , 因为从机构的来看似乎看不到履带也没有轮子 , 只有四个撑脚 , 而在撑脚上方似乎有行动机构 , 居然还真能爬 , 真是天才设计 , 只是不知道它爬行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这个6只长脚的机构比履带式的地形适应能力明显要高很多 , 如果遭遇障碍物可以跨越 , 不像履带式只能绕行 , 而且如果遭遇复杂地形 , 履带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法行动 , 而这种像帝王蟹脚这样的机构 , 地形适应能力要高得多!谁说中国工程师没有创造力 , 这个笔者看来就比NASA的工程师脑子好使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