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交配究竟有多难?看完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是国宝了?( 二 )

【大熊猫交配究竟有多难?看完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是国宝了?】野生大熊猫除了竹子外还会吃昆虫、竹鼠、山羊等 , 科学家认为大熊猫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T1R1基因的失活 , 这便导致大熊猫对肉类的鲜味感知变得迟钝 。
如此一来 , 即使一块美味的鲜肉摆在它们面前也很难打动它们 。
但再怎么说 , 草食性很难给大熊猫带来营养补充 , 更别说竹子的营养和能量本身就不高 。

竹子的主要成分就是纤维素和木质素 , 为此大熊猫会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候进食竹子 , 其能量来源主要依靠竹子中的淀粉、半纤维素以及微量的蛋白质 。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 大熊猫虽然吃竹子 , 但也不是什么竹子都可以 。
为此大熊猫在进化的过程中降低了体表面积和新陈代谢以缓解热量摄入不足带来的问题 , 所以动物园中的大熊猫不是坐着啃竹子就是趴着晒太阳 。

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栖息地破坏 , 以及竹林的减少 , 因此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才会遭到如此严重的影响 。
从繁殖的角度来看 , 大熊猫发情率低 , 野外生活困难则又是另一大影响大熊猫繁衍的要素 。
大熊猫的性成熟至少需要4年时间 , 生育年龄长达20岁 , 每年的3~5月为固定交配期 。
此时的雄性会通过气味来寻找雌性的位置 , 但雌性大熊猫仍然会选择基因更佳的雄性 。
雄性大熊猫在繁育期间为此还会与同类大打出手 。

人工饲养情况下则避免了这种情况 , 并主要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保育工作 。
成功受孕的大熊猫基本上每两年一胎 , 一次产下1~2只幼崽 , 但野外情况下通常只能存活一只 。
野外大熊猫只要能够保证正常的生活和稳定的环境就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 但问题在于 , 如今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 , 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却有着诸多问题 。
因此这便导致大熊猫再野化十分困难 。

何谓国宝大熊猫一旦脱离了野生环境会出现性情转变 , 准确地讲是交配欲望会严重降低 。
本来在自然环境下 , 大熊猫的发情期就很短 , 通常只有一两天 , 但野生大熊猫的发情表现和繁殖行为比例却是100% 。
相比之下 , 人工养殖的大熊猫只有26% 。
甚至在经过多次饲养后 , 大熊猫会变得对交配不感兴趣 , 科研人员为此还专门给大熊猫播放教育影片来帮助它们建立正确的认知 。

造成这种原因还有几个因素在于人们早期对大熊猫的认识不够清楚 , 野生大熊猫通常会在幼崽出生后的8~9个月断奶 。
但早期人工饲养的情况下 , 幼崽刚过6个月便会强行断奶进行分居 , 为的是不影响雌性繁育下一代 。
但这就导致大熊猫无法对自身的繁育有着清晰的认知 , 投放至野外的大熊猫可能会过早离开幼崽 。
本来熊科动物在繁育后代时就会面临营养不足 , 竹子能够雌性带来的营养有限 , 为此雌性大熊猫会经常外出进食来满足刺激乳汁的分泌 。

综合来讲 , 无法有效地自发性进行繁育 , 以及野外存活率低、发情期不明显 , 是大熊猫在今天无法得到有效繁殖的重要问题 。
数量稀少是它成为国宝的一个原因 , 国宝的挑选还有着诸多考虑 。
除了体现经济价值 ,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物种 , 这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
其次是能够体现本国文化特征 , 能够代表本国形象 。

大熊猫的外观只有黑白两色 , 如同道家的阴阳图腾 , 同时道家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有着很深的影响力 。
大熊猫极为对称的颜色分布体现了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对立 , 相互共存的特点 。
在古代 , 大熊猫的形象甚至被地方地区当作山神来供奉 。
从儒家文化来看 , 大熊猫主要吃素 , 几乎没有攻击性 , 能够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处 。
由此体现了含蓄内敛 , 不卑不亢 。 另外大熊猫的脾气温和 , 形象憨态可掬 , 这在大熊猫外交中尤为重要 。

由大熊猫带来的流行元素和文化形象 ,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使得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变得更具备亲和力 , 其文化意义远远高出了珍稀物种本身 。
所以在今天 , 保护大熊猫 , 繁育大熊猫也成了国内众多动物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内容 , 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