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 三 )


而面对男孩的小冲突 , 成人或是表示鼓励 , 或是不屑于插手 。
1999年 , 密歇根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更是进一步指出:
尽管男孩才是更吵闹的那一方 , 但成人却会更加频繁地要求女孩安静点 , 这种频率大约是对男孩提出要求的三倍 。
所以 , 在这种双重标准的规训下 , 女孩们几乎不会用拳头、威胁和挑衅霸凌别人 。
她们往往会采用一种隐性的攻击行为 。
我摘录了《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中的两个事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 , 是一群奇伍德学校的九年级女生 , 她们洋洋得意地向作者分享自己霸凌别人的手段:
在走廊上猛撞其他女孩——老师会以为你在走神;
把另一个女孩的书碰掉了——老师会当作意外;
写一张匿名纸条、画一张可笑的漫画、翻白眼、散布流言蜚语、告诉老师她作弊——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是谁做的 , 即便被发现了 , 只要流着泪道歉就没事了......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 , 是一个名叫凯茜的十岁女孩 。
凯茜、贝卡和凯莉 , 三人原本是好朋友 。
但有一天 , 贝卡突然打电话问凯茜喜不喜欢凯莉 , 还说了不少凯莉的坏话 。
凯茜不想说关于凯莉的坏话 , 便试图转移话题 。
可没想到 , 凯莉当时就在贝卡家里 , 挂了电话后 , 贝卡告诉凯莉 , 凯茜骂她 。
随后 , 贝卡和凯莉就开始一起针对凯茜:
无视凯茜说的话;
排队时勾肩搭背 , 拒绝凯茜的加入;
写小纸条造谣凯茜住棚屋 , 穷到买不起好衣服......
为此 , 凯茜又无助又自责 。
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 。


怪笑、使眼色、散布谣言、刻意孤立......
这种隐形霸凌 , 父母和老师要么毫无察觉;要么发现了也不当一回事 , 只觉得是朋友之间闹别扭 , 或是被霸凌者自己不合群 。
然而 , 对于深陷隐形霸凌的女孩而言 , 所遭受的痛苦却如同溺水般令人绝望、窒息 。
怎么办?
作者蕾切尔在书中提到过一种亲子共同行动的方法 。
她取每个行动的首字母 , 将其命名为“女孩方案”(GIRL):
“G” , “收集(Gather)选项”:指要求女儿列出当某一情形发生时 , 自己可能做出的所有选择 。
假设 , 不知道从哪天起 , 午休时 , 女儿的好友突然不再等她一起去食堂了 。
这时候 , 摆在女儿面前的选项可能是:
“和其他朋友一起去吃饭”、“不再跟好友说话”、“上网问好友”、“当面告诉好友自己感觉很孤单”、“向父母求助”等 。
而父母要做的 , 就是把女儿提到的选项记录并收集起来 。
“I” , “我(I)选择”:指女儿最倾向的选择 。
经过思考 , 女儿选择了“上网问问好友为什么不等自己” 。
“R” , “理由(Reasons)是......”:指要求女儿列出选择该策略的理由 。
女儿可能会觉得 , 比起当面询问 , 在网上提问自己不会太尴尬 。
“L” , “列出(List)后果”:指要求女儿做出该选择后 , 预想可能发生的情况 。
当女儿在网上问完 , 对方可能因为不在线 , 没有看到;可能敷衍几句 , 不直接回答;也可能说出真正的原因......
而这时 , 父母要做的 , 就是陪女儿一起想接下来的话术 , 引导孩子练习社交技巧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这时候 , 父母要避免以下几种说法:
?错误的说法是“我一直就不太喜欢你的那个朋友”;
?正确的说法是“既然xxx让你这么难过 , 为什么还要跟她做朋友呢?”;
?错误的说法是“凡事多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正确的说法是“要不要我陪你一起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错误的说法是“她只是嫉妒你”;
?正确的说法是“你觉得她为什么要这样呢?”;
?错误的说法是“也许是你太敏感了”;
?正确的说法是“你是怎么看出她们不是在开玩笑的?你觉得她们是想让你难过对吗?” 。


关于校园霸凌 , 作家刘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弱小时 , 父母一定要强 。
这‘强’ , 不是强词夺理 , 不是恃强凌弱 , 而是‘我本普通 , 但绝不可欺 , 我本善良 , 但有所不让’ 。
然后 , 站成一棵树 , 让孩子知道你在;
走成一条路 , 让孩子在见过‘保护’和‘珍贵’的模板后 , 学会保护自己 , 珍贵自我 。 ”
一个在外部世界已经遭受过攻击和伤害的孩子 , 最渴望的 , 无非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