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10个全新避世酒店,值得一睡( 三 )




墟里的创始人小熊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 , 2018年 , 她带着团队进驻泰顺县徐岙底 , 联合五位设计师 , 对这个传统村落里荒废下的民居进行改造、利用 。 去年 , 她找来设计师张健 , 托付他了其中三栋古建的焕新任务 , 改造为民宿墟里 。


“梅”、“柿”、“茶”
2022年2月 , 新空间落成 , 他们取屋前栽种的“梅、柿、茶” , 组成了如今的乡野居所 。



徐岙底村景
徐岙村始建于1236年 , 几乎完好保留着几百年前的样子 。 青石板之间的缝隙里长满青苔杂草 , 行走于乡间 , 能看到古朴的院落 , 它们以木结构、石头墙或土坯墙为主 , 在一代代人用鹅卵石垒砌的道路两侧 , “生长”了近800年 。


“梅”改造前后
“梅”的原建筑由三面夯土、一面木板墙组成 , 上下两层 , 共94平方米 , 在徐岙底村的民居中面积最小 。 被打造成“一户建”式的复式独栋客房 。


夯土墙之余 , 原来的老木结构屋顶也被保留下来.原有的94平方米分离出起居、卫浴、卧室、露台四个功能区 。


入户面的木板墙被拆除、改为通透立面 , 引进更多光线 , 强化温暖、宜居的空间氛围 。 坐塌一侧的加宽设计 , 也为三口之家入住提供了便利 。


“柿”改造前后
“柿”是其中最难改的 。 “柿”这栋既小 , 又独自面西(入户正对门直冲) , 且背部贴着山体和溪流 。



建筑师“借”南侧和正面的空地分别做了扩建 , 让原本“方块状”的建筑 , 有了型态与功能的变化:南侧做了扩建 , 充盈室内空间 , 增加了庭院;正面扩建成入户门厅 , 增加缓冲区与玄关 , 调整入户节奏 , 提高了居住的仪式感 。 而缓冲区的顶部 , 也为原本面积不大的客房带来露台 。


“茶”改造前后
“茶”是三栋中坐落在村子最里头的 , 实现了“共享客厅+茶空间+4间卧室”的新功能布局 。



客厅部分 , 下沉式的设计拉进围坐者之间的距离 , 东侧植入榻榻米茶室 , 茶室三面均为格栅移门 , 敞开门即是山景 。 餐桌边的土灶也被保留了下来 , 兼顾备餐柜之用;另一侧的土灶则拆除 , 为楼梯处腾挪出空间 。
老建筑拙而美的木结构 , 也展现出来 。


对于第一次入住墟里梅、柿、茶的客人 , 如果要安排在墟里的一天时 , 设计师张健的建议是:
“一人或是两人来 , 可以住‘梅’ , 独立、自由 。 空闲时可以去逛逛村落里的古建筑 , 另外 , 除了我们还有其他四位设计师分别改建了另外6栋 , 每栋的房间都不一样 。 如果允许的话 , 可以参观一下他们的房间 。 ”


从2015年开始 , 建筑师王灏开始了对木元素的深入研究和木构的改良试验 , 先后在自在谷建造学社基地、郁宅、潘村、小越馆、前童润舍、阳明博物馆等项目上进行了一系列木构实践 。
徽州的古建里 , 就有着这样一种相当发达的古典木构系统 。 在徽州文化腹地、“国保之乡”呈坎 , 郁建明收藏的新安中医世家及徽州盐商府邸 , 留存了以木构为主的梁柱骨架 , 它们分别在2001、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 也成为了既下山·文郁堂酒店的主体建筑 。

修缮工作由王灏主导 , 以民间最高工艺复原再现榫卯组合 , 结构里没用一根铁钉;负责施工统筹的张钊 , 邀来了村里经验最丰富的木工、金工、泥瓦匠人 , 以最好的材料和手工艺还原古建的“原真性” 。 他们用时五年 , 恢复国保遗产建筑原貌 , 同时有了现代宜居功能的革新 。
今年6月 , 既下山·文郁堂正式对外开放 。

修缮后的新建筑群 , 既有8间分布于前后二座明代古建内的客房 , 也凭借混凝土致敬梁柱结构及四水归堂手法 , 涵纳了符合公区现代性的画廊与咖啡厅 。

室内部分 , 基于郁建明收藏的家俬 , 王灏从历史遗产的文保角度 , 设计了一批符合文郁堂空间气质的家具 。


正如王灏所说的 , 他们希望通过既下山·文郁堂传达的 , 并不是一种美景式消费的场景 , 而是在日常古村落里 , 探索现当代人的一种新的体验 。



安吉大里村 , 地处浙江省西北部 , 三面环山 , 拥有茶园、竹海、森林 , 是追求品质生活的城市旅客和家庭亲近自然、疗愈身心的好去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