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 也不是所有流浪天体都是类似行星一般的天体 , 也有部分行星质量的天体形成方式可能与恒星相似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此类天体称为亚褐矮星 。
正如我们前面所有 , 由于失去了原有光辉 , 要想发现它们十分困难 , 至少想进行常规手段的观察是不可能了 。
天文学家采取了另一种观察手段 , 利用微透镜观测和光学引力透镜进行观察 。
简单来讲就是利用引力透镜的作用来放大对流浪天体的观察 , 我们都知道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翘曲空间并导致光线从原来的路径发生偏转 。
因此 , 来自大质量物体背后的光线通常都会遭到扭曲 , 看起来就像放大镜效果一般 。
在引力透镜的效果下 , 便能够通过这种放大效果来观察流浪天体 。
流浪天体由于自身脱离了原有的天体系统 , 宇宙空间几乎没有其他物质来给流浪天体提供热量 , 它们自身的热量也很少 , 并且很难受到恒星的加热 。
所以流浪天体没有所谓的白天 , 只有夜晚 , 如果是岩石行星或者矮行星 , 上面的温度会非常低 。
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可能是这类天体中保留的为数不多的大气层 , 天文学家认为即使是流浪天体在自身的重力下也能保留不会结冰的厚大气层 。
弹射出去的天体接收到的紫外线会减少 , 而紫外线会剥离大气中较轻的元素 。
所以在脱离了紫外线的影响后 , 即使是地球大小的天体也能防止氢和氦从大气中逸出 。
经过多年的观察 ,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流浪天体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 并且在已经观察到的流浪天体中 , 还有不少汇聚成了流浪天体群 。
例如在上天蝎座和蛇夫座之间的恒星运动组合中就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流浪行星群 , 根据假定的年龄判断 , 它们的年龄在3~1000万年之间 , 数量至少有70~170颗 。
它们的出现很可能是由气体云的引力坍缩在原行星盘中形成 , 最终由于动力不稳定导致自身被弹射出去 。
流浪天体的结局然而这些流浪天体的未来并不光明 , 像褐矮星这样的天体甚至没办法照亮其他天体 , 自身散发的温度并不高 , 而且也不能像其它恒星那般融合氢元素形成冷恒星 。
为此 , 不少天文学家陷入了不少争议 。
要说这类天体如果能够经历核聚变 , 那么它还是不是行星 , 行星的形成方式究竟是什么?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观察多年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 但不管怎么讲 , 这部分被恒星抛弃的天体会长期游荡在星际空间中 。
大部分流浪天体会在长时间的游荡中最终走向毁灭 , 随着行星内核的能量不断消耗 , 行星内部的运动也会开始发生损耗 。
内核在撞击时保留下来的能量最终会用得一干二净 , 此时的磁场也会失效 。
行星失去了磁场保护会受到来自星际空间各种辐射的侵害 , 最后崩解于坍缩中 。
还有的流浪天体或许会开始加速死亡 , 如果当这类行星来到其他天体附近 , 可能会与其他行星发生直接碰撞 。
这种碰撞带来的能量是毁灭性 , 流浪行星也许会在短时间内消亡 , 变成一堆行星残骸碎片 。
当然 , 也许运气足够好被其他恒星捕获 , 最终成为行星系统中的行星或者卫星 。
但这种情况微乎其微 , 要想靠这种方式靠近一个完全达到引力平衡不会被拉得太近出现撞击 , 又不会受到引力弹弓的影响遭受二次弹射 , 可能这不仅是运气的问题 。
要说地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 也许同样会成为一颗流浪天体 。
在数十亿年后 , 太阳将会变成一颗红巨星 , 此时的天体引力会遭受改变 , 地球的运转轨道也会出现变化 。
如果可能逃离太阳的吞噬 , 那么地球也许会被弹射出去 , 就像其他流浪天体一样 。
【宇宙中的“流浪天体”,没有白天只有夜晚,最终结局或是走向毁灭】而那些游荡在星际空间的流浪天体可能正是如此 , 最终成为宇宙的弃子 。
推荐阅读
- 远程操纵机器人去月球“挖宝”,欧洲航天局拟明年进行大型实验
- 人类的时间不多了?太阳的寿命约剩50亿年,真正的希望是红矮星
- 45亿年后的灾难:当银河系仙女座发生大碰撞,地球能否幸免?
- 星光模拟器实验证明:即使在最小的恒星周围,生命也能茁壮成长
- 我们生活在太阳系每天可以感受阳光可太空中为什么是黑色的
- 3万摄氏度加上3千万个大气压:如果人类强行登“陆”木星会怎样?
- 太阳系有个“超级大水库”,地球的水量可能不及它的一个零头!
- 金星上也有云层?而且一片云竟能存在三十年之久!这是为何?
- 宇宙那么大,为什么至今都不能发现外星人?或许有这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