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河泊所遗址考古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昆明河泊所遗址考古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文章图片


昆明河泊所遗址考古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文章图片


昆明河泊所遗址考古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文章图片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张敏 李航 李文女 文)记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 , 9月28日 ,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4个重大项目 , 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群考古发现位列其中 , 在汉代建筑遗迹中出土大量封泥、简牍 , 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重要线索 , 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云南跨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 。 其他3个考古重大项目来自湖北、温州、开封 。

(发掘现场)
【昆明河泊所遗址考古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中国”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重大研究项目 , 该研究主要针对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 。

(滇池区域史前聚落考古调查)据悉 , 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 , 滇池东南岸 , 东北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仅700余米 。 该遗址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 , 一直被当作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 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 , 初步确认了滇文化的核心区域——河泊所遗址群的大致分布范围 , 即梁王山、左卫山、金砂山、龙潭山一线以西 , 滇池以东的区域 , 其核心分布区约4平方千米 。 其中重要发现一是封泥 , 二是道路 , 三是建筑遗迹 , 四是简牍 。

(“滇国相印”封泥)
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 , 代表着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 , 类似现今信件往来中的“邮戳” 。 据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相关人士介绍 , 河泊所遗址发掘区北部边缘为一条古河道 , 封泥集中出土于河道废弃堆积中夹杂的灰烬堆里 , 出土的封泥包括官印封泥及私印封泥两种 , 根据河道废弃堆积内的出土物 , 判断其年代应为西汉中晚期—东汉时期 。 2021、2022年河泊所遗址两次发掘出土了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在内的益州郡和所辖属县的官员的封泥达500余枚 , 其中包含益州郡24县中的属县达18个 。

(晋宁西王庙遗址2号探方北壁)“世界上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 , 也便成了路” ,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有道路的地方是人类活动较集中的区域 。 在河泊所遗址发掘区中部偏南的地方 , 就发现了一条东西向道路 , 路面由大小不等的绳纹瓦片、碎陶片、小石子等铺设 。 南北各有一条沟 , 或为路沟 , 两条沟将道路分为三部分 , 路面总体宽约8—12米 , 中间主体部分宽4—5米 。
此外 , 在河泊所遗址发掘区还发现疑似建筑遗迹 。 据介绍 , 发掘区南部清理了一组沟状遗迹 , 整体呈“山”字形 , 东西长约30米 , 发掘部分南北宽约15米 , 已发掘区域面积约450平方米 , 南部未完全揭露 , 具体形制不明确 , 初步怀疑整体可能为一个环形建筑基槽 。 组沟南部有一条绳纹瓦片分布集中的地区 , 走向与组沟较一致 , 可能为建筑倒塌遗存 。 组沟北半部及其附近有一层碎螺壳堆积 , 厚约3厘米 , 碎螺壳细碎均匀 , 表面干净平坦 , 应为人为铺垫形成的一个活动面 。 因两者分布范围较一致 , 推测活动面可能为组沟建筑的附属设施 。

(发掘现场)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 ,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 , 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 在河泊所遗址群考古中发现了带汉字的200多枚简牍 , 目前绝大部分还在清理中 , 已经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罪当死”“建伶长”“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 。 据专家介绍 , 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刺史部 , 四川地区为益州部 , 并先后分置蜀郡、朱提郡、益州郡等郡 , 位于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 其中 , 益州郡设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 下辖24县 。 在河泊所遗址群考古中发现的简牍 , 就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和司法制度的物证;这些简牍将记载在史书中的益州郡“活化”在我们面前 , 增强了历史信度 , 丰富了历史内涵 , 活化了历史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