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原子核内部有什么?打开看看


卢瑟福:原子核内部有什么?打开看看


作者:姬扬
在道尔顿、布朗、爱因斯坦、佩兰的共同努力下 , 人类已经达成了共识:原子是切实存在的 。

但道尔顿的现代原子论里提到“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 那原子真的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吗?原子里面还能不能继续拆分?
解决这一问题的 , 是三代师生 , 约瑟夫·汤姆森、欧内斯特·卢瑟福、詹姆斯·查德威克 。

葡萄干布丁模型——拨开原子的第一层面纱
最早打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科学家 , 是汤姆森 。
汤姆森在研究β射线的时候 , 发现β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粒子构成的 , 这种粒子被称作电子 。
汤姆森认为 , 在每个原子里面应该都有这样的电子 。 而且 , 汤姆森还提出了他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每个原子就像是一个葡萄干布丁 , 正电荷和布丁一样 , 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里 , 带负电荷的电子 , 和葡萄干一样 , 撒在布丁上 。
虽然在教科书上对这个模型的评价并不高 , 只是一带而过 , 但这个模型自有它的重要意义 , 它说明了一点 , 原子是可以继续拆分的 。 而继续拆分的任务 , 就交给了他的学生——卢瑟福 。
“炼金术士”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1901年 , 卢瑟福在研究放射性元素“钍”的时候 , 发现钍元素能够向外释放出α射线 , 更另人惊讶的是 , 在衰变之后 , 钍元素变成了另一种元素 。
一种元素能够转变成另一种元素 , 过去这件事只存在于炼金术士的幻想中 , 现在卢瑟福竟然证实了 , 这一重大的发现 , 让卢瑟福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顺便提一下 , 卢瑟福拿到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并不高兴 。 他觉得自己明明是个物理学家 , 怎么都应该拿诺贝尔物理学奖 。
但诺奖对卢瑟福来说并不重要 , 他通过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 认定了一件事:放射性元素释放出来的能量 , 来自于原子内部 。 当时 , 包括居里夫人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 , 放射性物质的能量是从外部吸收来的 。 所以 , 卢瑟福认为居里夫人对放射性还不够了解 。
如果原子内部能够放出各种各样的射线 , 这又指向了一件事情:原子还可以继续往下拆 。
那原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于是 , 卢瑟福开始用α粒子 , 对原子发动了轰击 。 这就是著名的“金箔实验” 。
1908年 , 卢瑟福在助手盖革的帮助下 , 一起用α粒子继续轰击金箔 。 他们发现 , α粒子在透过金箔的时候 , 大部分粒子都是直直地穿过 , 而很少一部分粒子发生了偏移 , 卢瑟福称之为散射 , 而还有极少数粒子 , 发生了非常大的偏移 。
异常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 , 卢瑟福就把研究重点放在这些偏转很大的粒子身上 , 他甚至让助手去找 , 有没有被反弹回来的α粒子 。 虽然卢瑟福本人没抱什么希望 , 可助手竟然真的发现了 , 有非常非常少的粒子 , 被直直地反弹回来了 。
用卢瑟福自己的话来说 , 这就像你拿一门炮去轰一片纸巾 , 结果炮弹竟然被纸巾弹回来了 。 这些被弹回的粒子 , 就犹如一发炮弹 , 击中了卢瑟福的想象力 。
当时 , 卢瑟福已经知道了 , α粒子是带有正电荷的 , 如果发生了这么大幅度的偏转 , 一种可能是 , 它们受到了非常大大的电磁力作用 。 被弹回的粒子 , 应该是直直撞上了这个电荷集中的地方 , 这个地方就是原子核 。
根据推算 , 原子核应该非常非常小 , 就像鸟巢体育馆当中放了一个网球 。
可是按照他老师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 原子里的正电荷应该是均匀分布的 , 不应该有哪个地方存在这么集中的正电荷 。 难道老师之前说的一直是错的?
卢瑟福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人 , 他并没有急着公开自己的发现 。 他花了将近4年时间 , 确认了大量的数据 , 再确认万无一失之后 , 在1911年 , 卢瑟福模型首次公布了 。
卢瑟福认为:原子不是坚不可摧的 , 原子中间是一个极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 , 外面是绕着它高速旋转的电子 。
眼下 , 卢瑟福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他需要搞清楚原子核里头到底是什么 。
卢瑟福继续用他钟爱的α粒子轰击其他原子 。 在轰击氮原子的时候 , 卢瑟福发现了一个现象 , α粒子和氮原子碰撞的时候 , 会出现氢原子核 , 也就是后来的质子 。
能撞出氢原子核 ,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 氢原子核可能是氮原子核的组成成分 。 而且 , 氢原子核的质量非常轻 , 其他原子核的质量都是它的整数倍 , 有没有可能 , 氢原子核是所有原子核的组成成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