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里造元宇宙、研发占比仅4%,元宇宙“带不动”飞天云动!( 二 )


因为 , 元宇宙虽然火爆 , 但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实现 , 现阶段大家不是在炒概念的路上 , 就是在创造未来的布局上 。
元宇宙的核心是要打造一个完全媲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 , 你可以在里面和朋友逛街、打游戏 , 甚至做改变世界的事;
就典型的环境模拟代表就是电影《头号玩家》里的“绿洲”游戏 , 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补充 , 让用户在虚拟中改写人生 。
听上去很梦幻 , 但要实现并非易事 。 美国游戏公司、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招股书中写到“要成为元宇宙至少要满足8个关键特征:身份、朋友、沉浸感、随地、多元化、低延迟、经济系统和文明 。 ”
单硬件来说 , 元宇宙就需要毫无眩晕感的VR眼镜、算力提升数倍的芯片、最低延迟的网络通信 。
这里面汇聚了VR/AR设备、AI、芯片、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 , 相当于人类最顶尖技术的集大成者 。
显然 , 元宇宙不是仅仅靠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就能实现的 , 需要一个整体的、多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家游戏起家的公司 , 虽然在搭建元宇宙平台上飞天云动会有一定的势能优势 , 但当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还是围绕AR/VR 。
招股书数据显示 , 飞天云动从2019年-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39亿元、5.95亿元 , 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达2.29亿元 , 其中AR/VR营销服务业务板块占总营收的72.3% , AR/VR内容业务占比23.5% , AR/VR SaaS占比4.2% 。 可以看出 , 飞天云动营收过度依赖AR/VR营销服务 。

值得一提的是 , VR/AR市场规模本身在当前来说并不算太大 。 飞天云动的收入支柱之一“VR/AR内容服务”市场就更小了 。
自 2016 年 AR/VR 技术开始愈发在各类场景中应用落地以来 , 中国 AR/VR 内容及服务市场的发展才开始起步 。
按收入计 , AR/VR 内容及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从 2017 年的人民币 11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人民币 217 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达 110.2% 。
据艾瑞咨询的资料 , 按 2021 年收入计 , 飞天云动在中国的 AR/VR 内容及服务市场排名第一 , 份额为 2.6% 。 在其中细分的 AR/VR 服务市场 , 飞天云动也排名第一 , 份额为 13.5% 。
另外 , 占比不足5%的研发投入 , 也让飞天云动饱受诟病 。
招股书显示 , 2020年和2021年 , 飞天云动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504.6万元和2170.3万元 , 占比分别为4.4%和3.6% 。 2022年第一季度研发开支为815.2万元 , 占比3.6% 。
同行对比之下 , Roblox研发费用分别为13.1亿元、34亿元 。 2022年一季度为11.3亿元 , 站营收比例接近20% 。 可以看出 , 飞天云动占比不到5%的研发投入 , 几乎是杯水车薪 。
近年来 , 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元宇宙 , 例如Facebook改名Meta , 全面布局社交元宇宙;微软宣布企业元宇宙解决方案 , 收购动视暴雪;百度推出元宇宙平台“希壤”;字节跳动收购VR硬件厂商Pico等 。
但你仔细看这些巨头会发现 , 基本都是互联网选手 。 互联网流量红利远去是人尽皆知的事 , 巨头们急需讲述新的故事 , 而资本最喜欢的就是追风口炒概念 。
随着一些公司在“元宇宙”问题上表演得越来越浮夸 , 借热点“割韭菜”的“司马昭之心” , 已经是路人皆知 。
元宇宙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产生的概念 , 在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 , 有的人把钱真的赚进了口袋 , 有的人却脑子一热追进去 , 当了接盘侠!
当然 , 去伪存真的艰巨任务 , 则留给了真金白银砸钱的投资者们 。
参考资料:
《冲刺“元宇宙第一股”!飞天云动通过港交所聆讯》 , 数据观
《元宇宙羽翼未丰 , 破发潮中的飞天云动怎么飞?》 , 动点科技
《PPT里造元宇宙、研发占比仅4% , 飞天云动“炒作”上市?》 , 凤凰科技网
《股市再现“杀猪盘”:大妈被坑40万退休金 , 谁在操纵股价?》 , 财经锐眼
《飞天云动今起招股:或成港股“元宇宙第一股” , 商汤科技参与基石》 , IPO早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