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让土家小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记第十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石门县维新镇

民族|让土家小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记第十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石门县维新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通讯员 晏学诚 卞鹏官
沿着湖南石门县城西北部的仙阳湖一路前行 , 拐几个弯后 , 一个安宁祥和的小镇映入眼帘 。
维新镇历史悠久 , 是明朝土司“两关十隘”之一的细沙隘所在地 , 自古以来都是土家族聚居地 。 全镇面积239平方公里 , 辖16个村居 , 7500多户 , 23000多人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0%以上 。
正值国庆假期 , 游客三五成群 。 行走在小镇中 , 渡水河畔的土家水磨坊、细沙隘土司百户衙门遗址、破旧土坯房改造成的土家农耕文化馆和农家书屋……古韵幽香的土家风情令人流连忘返 。
在民族文化传承上 , 当地坚持保护民族古建筑、保持民族肌理、保存民族风貌、保全民族文化、保有民族生活 , 留住民族记忆 。
“妹儿 , 你身上唔个东西儿是隔么打东西 , 借给哥哥哈子罗……”一阵欢快的歌声传来 , 这是当地民间艺术团体——金仙阳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土家山歌对唱节目《无个东西借哈子》 。
传承和弘扬土家文化 , 艺术团创作了《芭蕉树儿兜连兜》《响嘎谣》《姊妹哭嫁》《月夜梆鼓》等充满民族特色的节目 , 深受游客欢迎和认可 。
“艺术团的发展 , 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 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室内室外的排练场地 , 还添置了各类节目服装800多套、各式节目道具500多件 。 ”艺术团负责人米成花告诉记者 , 艺术团2020年被评为常德艺术节优秀民间文艺团队 。
除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 这片沃土也盛产蜂蜜、茶叶、葛粉、山茶油、土家腊肉等优质的土特产品 。
为了让土特产品走出大山 , 2016年 , 土家阿妹盛孝军回乡创建了维新镇第一家电子商务平台——盛妹儿土特产销售中心 , 帮助乡亲们把好产品卖出深山 。
“土家传统农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 每年光是土特产的销售额就突破了200万元 。 ”盛孝军说 , 在党委、政府和乡亲们的支持下 , 如今店铺面积已经扩张到200平方米 。
现在 , 身为县政协委员的盛孝军有了更多的想法——推广当地传统手工艺品 , 她找来了六七位有这门手艺的老人 , 让他们制作千层底鞋 , 再由销售中心出售给外地游客 。
“这样 , 一方面可以推广我们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 ,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那些老人赚点零用钱 。 ”盛孝军说 。
通过文化促融合、产业助发展 , 这个仙阳湖畔的土家小镇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经验说】
近年来 , 湖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 , 充分发挥各族群众主角主体、产业发展关键支撑、示范创建引领带动作用 ,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资金资源下沉 , 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 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进中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
维新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 聚焦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 , 探索出村级抱团发展模式 , 以全国首批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和省级同心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 , 连片打造产业强、群众富、环境好、村容美的民族团结进步村居示范带 。
【民族|让土家小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记第十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石门县维新镇】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 探索“民族文化+农旅+文旅”模式 , 深度挖掘细沙隘土司、古城堤等文化资源 , 建设重阳古树、脐橙文化广场、农耕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景点 , 重点修缮百年吊脚楼、红军水磨坊、细沙隘土司衙门等古迹 , 正在筹备热水溪温泉度假村、八户山避暑山庄、峡峪河野生腊梅观赏园等项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