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川|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二 )


哥特式建筑独特的建筑优势来源于它对于建筑独具一格的诠释 , 例如遍布在它其中的绘画、雕刻等等 , 一大批的艺术家的竭力创作 , 呕心沥血 , 只为在细节方面完善建筑的整体美感 , 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 时至今日 , 还是会有很多的游客在目睹到这些艺术作品时倍感惊奇 。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 哥特式建筑与希腊建筑罗马建筑中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 , 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承袭其他建筑的手法 , 而且取人之长 , 补我之短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 , 在综合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建筑的艺术特点 , 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 , 对后世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美好与崇高”——上帝之手成就的哥特式建筑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在法国巴黎修建的圣丹尼大教堂 。 它是教堂建筑史上一次很大的革新 , 首先它采用了大量的彩色玻璃窗 , 在修建时一反常态的突出了十字架的橫翼部分 , 新增了更多的礼拜室 。 最关键的是它别出心裁的建造方式 , 竟然给困扰当时建筑师很久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 所有这一切 , 在当时的建筑史上都是很伟大的进步 。
在法国巴黎的市中心 , 还有着一座哥特式建筑的集大成者 。 同样它也是人类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之一 , 它就是巴黎圣母院 。 在人类艺术史上有着这样一本著作《巴黎圣母院》 , 它的作者雨果就曾经对巴黎圣母院有过细致的描写 。
【游山川|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巴黎圣母院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 , 遍布各个细节之处的精美雕刻和高超的绘画艺术 , 闻名于世 。 最不可得的是在其中所珍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 。 这些都仿佛上帝的眷顾 , 世上再也找不到这般美好的建筑 。

现存于世的有名的哥特式建筑还有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大教堂(圣母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西班牙的布尔戈斯大教堂;捷克斯洛伐克的圣维特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等等 , 这些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 在历经千年的时间洗礼下 , 它们都经受住了考验 , 让来访者叹为观止 。
“鬼斧神工与妙手天成”——让人惊叹的哥特式建筑结构从高空俯视一座哥特式建筑 , 你会发现它好似一个拉长的十字架形状 , 这也是教会对与传教的需求所在 。 十字架的前段就是大厅部分 , 主要是用于教徒们做礼拜和忏悔用 。 在教堂的顶端 , 则有一对或者几对钟塔 , 对称的美感展现无疑 。
此外 , 谈到哥特式建筑 ,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高大的穹顶 , 这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 一般来说 , 建筑用料是需要进行规划的 , 因为要考虑到总体造价的问题 , 而哥特式建筑的存在就是为了美观 ,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 所以它并不需要考虑这些 。
必须的拱门 , 肋形拱顶 , 有的还要加上飞拱 , 这些看上去多余的建筑零件 , 实际上把整个上部串联成一个整体 , 分担了建筑的重量 , 所以才能有长久的保存时间 。 这与神学中的经院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 , 所以哥特式建筑中也有着罗马建筑的优点 。

在与之前盛行的希腊建筑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 , 哥特式建筑摒弃了一些希腊建筑中的短板 , 虽然希腊建筑也以宏大公正著名 ,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它显得那么笨重 , 空间狭小 , 让人十分压抑 。
哥特式建筑则完全冲破了这一束缚 , 首先它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架构方式 , 使得整个拱顶变轻 , 之后再加的拱顶重量也被分摊到各个立柱之上 , 顿时教堂之内空间豁然开朗 , 光线也更加充足 。 以德国科隆大教堂为例 , 它的穹顶净空为43米 , 外侧的双塔高达161米 , 这种高大的建筑 , 也给当时的人带来了心灵上极大的震撼 , 正符合教会的教义 , 通天之道 。
虽然哥特式建筑大多为宗教建筑 , 但是它体现出了欧洲劳动人民的智慧 , 也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

结语两座高耸如云的高塔 , 外延的穹顶 , 米白的墙色 。 步入其中 , 映入眼帘的是由红蓝两色组成的玫瑰窗 , 目光所能触及之处 , 无不透露着肃穆与庄重 。 当我们走近巴黎圣母院 , 走近威斯敏斯特修道院 , 我们不仅可以欣赏这种几百年前的建筑带来的历史感 , 闭上眼睛 , 仿佛能听到百年前在其中忏悔的人们 , 诵读圣经的声音回荡在金碧辉煌的大厅之中 。 抚摸历史 , 倾听历史 , 感受历史的美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