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

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

文章图片

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

文章图片

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

文章图片

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

文章图片

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

文章图片

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

文章图片


外婆的小镇在河边 , 河边的码头上流淌着忙碌的日子 。 一溜泊于岸边的木桅船 , 在渐浓的暮色里袅袅起晚炊的白烟 。 帆影是迷蒙的晚韵 , 记忆是渺远的图画 。 风轻摇着那些飘逝的岁月 , 浪涌起渐老的人生的惆怅 , 过了这么多年 , 我那飘远的相思仍像一河清水 , 流于往昔 , 流于岸际崖畔 , 流过外婆家门前那一道柳林桑榆 。 向南流入江南水乡 , 那是一道飘蓬的记忋 。

而小镇岁月 , 听说有千百年 , 又说自唐代起就有此集镇 , 只可惜因为久远的变迁 , 那些足以明证小镇青春几何 , 高寿几许的建筑被不肖子孙们拆的拆 , 卖的卖 , 连袓宗垫廓柱的石墩石鼓都变成了拴牛桩 , 系马石 。 祠堂文碑 , 庙宇的石刻都铺成了过街石 , 外公外婆说 , 你只要去那小街的石板道上走一走 , 历史就会抬着你前行 , 走远了莫忘了回来看看这些老掉牙的日子 。


是以 , 如今都未敢忘 , 也不曾忘 。 小镇依河而建 , 位于三县交界处 , 自古就是一河连三县 , 三县离不开长长的商贸江埠 , 长江埠因此而得名 。 旧时长江流域春夏季节的水位偏高 , 雨季一到 , 两湖 , 三江的水网地区就被连接成白茫茫泽国一片 。 轻舟一楫 , 顺风顺水一帆远 , 可直达武汉 , 上海 , 商贸的繁荣使昔日小镇被誉为小汉口 。
待到江南梅 , 鄂西川南的青桔与甜橙散发出了青涩的郁香 , 满街满巷都青有青色 , 有黃是黄 。 阳光洒在泛着青光的石阶上 , 一群群服色各异的商贩们 , 蹲在窄窄的石凳上端着小酒碗 , 或啃着沙子馍 , 或吃着脆生生的锅盔 , 米粑包油条 。 咪一口地道的老汉汾 , 喝一口荆楚汉酿的老高粱 , 那小镇不醉人自醉了 。 醉于北来的山货堆里 , 醉在南来的鱼虾水产中 。


褪红的木栈门 , 离地一米多高的店铺窗是儿时最牢固的记忆 。 表叔的国营缝纫社原是表叔家的祖业 , 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 , 很气派的门面立在繁华的十字街口 。 店铺里常常推进涌出做新衣的人 , 足见小镇之市井繁荣 。 熙来熙攘的人群里自然就多了我和父亲的身影 , 我们照例不需要排队 , 表叔只是望我一眼说又长高了 。 裁缝手艺老道的表叔 , 眼毒手准人和泛 , 只看一眼做衣人的身材 , 并不需要用尺子量 , 也不用粉饼画线 , 三剪两剪地就裁好了我的一件蓝卡几布上衣 。

【码头|外婆的小镇,听说有千百年了】在哪种年月 , 卡几布已是上好的布料 。 表叔包好裁剪下来的布头边角 , 递给一直与人聊天的父亲说多了一块布 , 加上边角余料 , 还可以给孩子拼一件小领挂的面子 。 父亲那时正在中学教书 , 走哪里都有一堆塾人 。 表叔说不聊了 , 你们食堂怕是早关窗了 , 跟我家去吃饭 , 还有一些汉汾足以微酗 , 原来小镇生活整日地竟是这样的迷醉 。 时间过了许久许久 , 我已记不清那是秋天还是冬季 , 但有些点滴竟还是如此地清晰 。

小河水已离码头很深很远 , 像那些岁月里的思绪 。 一艘艘泊于岸际的木桅船装满山货野味 , 一条条机动的铁驳船屯满大豆谷麦 , 齐聚码头待机而发 。 码头工的号子声 , 汽轮机的呜笛把那些岁月嘈杂成一幅人间生活的图画 。 让人不由记起了那首我们工人有力量 , 每天每日工作忙的豪迈歌曲 , 顿生一些自豪感 。


以前德国人修建的汉宜公路与后来修筑的汉丹铁路 , 使小镇逐渐发展成为大洪山余脉地区的商贸集散地 , 水陆交通之便利 , 南来北往之物源 , 使小镇人萌生出扩建古镇之雄心 。 随着商业的发展 , 鸟枪也能换大炮 。 青石台阶 , 麻石小巷不见了 , 矮小的木店铺变成了玻璃门 ,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 而普通人的日子就如那些磨平了棱角的过街石 , 静静地躺在哪里碌碌无为 。 于是 , 人们便有了走出去的念头 。 揣着雄心 , 带着梦想纷纷飘于江湖 , 早忘了镇旁那一河清流 。 只说小河流于岁月 , 由清变浊而自惭形秽 , 已无颜再入长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