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火热的另一面( 二 )


2007年我国重点引导NIPT进入临床应用 , 国内基因检测市场迎来里程碑式的起点 , 这块业务自此成了不少公司的现金牛业务 。 但从华大基因、贝瑞基因来看近几年生育相关业务体量停滞不前 , 这可能说明对于这些一线厂商而言 , 天花板已不高了 。 而且无创检测毕竟存在准确性问题 , 新生儿身上诸如孤独症等病症也尚无法通过NIPT准确获知 。

两家公司近三年生育健康板块收入变动情况 来源:笔者整理
另一个主要应用方向是文首提及的肿瘤检测 。 我们都知道 , 癌症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大幅提高存活率 。 而针对肿瘤早期筛查 , B超、增强CT和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手段都比较束手无策 。 基因检测介入到早期筛查和后续诊断周期的指导用药中就非常有必要了 。
癌症早筛对检测仪器的灵敏度要求极高 , 毕竟这个阶段的癌细胞特征并不明显 , 释放出的DNA片段量少且半衰期短 。 灵敏度高的另一面就是假阳性概率会偏高 , 而癌症假阳性会给被检测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 此外 , 即使成功检测到早期癌症 , 但医生端往往面临着仍然不知道病灶在哪儿 , 不能安排手术等诊疗手段的窘境 。
总之 , 虽然临床上的肿瘤早筛和消费级的一口吐沫测你带有哪些易患癌基因的“科学算命”有显著不同 , 是通过癌细胞释放出的DNA片段等线索寻找被检测者是否已实际罹患癌症 。 但目前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均有待提高 。 至少从现阶段来说 , 在后续诊疗过程中通过液体活检等手段判断肿瘤亚型以确定靶向用药的伴随诊断场景才是真正具有较好临床意义的基因检测应用方向 。

早期诊断发现肿瘤治疗与一般术后的五年存活率比较 来源:抗癌网、基业常青
随着医保目录纳入越来越多的肿瘤用药 , 肿瘤伴随诊断市场规模应会有较明显提升 , 但同时也孕育着乱象 。 因为肿瘤用药价格不菲 , 想用的话需要符合相应的诊断条件 。 无论是患者、医生还是基因检测机构 , 都有动力为了用上药而篡改基因检测结果 , 以符合用药条件 。 年初明星药企阿斯利康就栽在了这件事上 , 对于基因检测机构而言 , 合规或许是未来一堵看得见的墙 。
四、疫情之外呢?
虽然应用端细说起来远不如看起来那么诱人 , 但若论行业到底前景几何 , 在总是先知先觉的资本动向上或可见一斑 。 2020年以来生物医药板块融资环境整体遇冷 , 但基因检测行业却逆市上扬 , 2020年投融资额直接蹿升为2019年的两倍 , 且2021年增长势头不减 。
当然 , 这种与大板块相异的火热景象还是和疫情有很大关系 , 剔除掉疫情相关业务之后这些公司还剩下什么?从有无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业务的公司冰火两重天的业绩上大家应该能读懂一些了 。 不过话说回来了 , 距离人类摆脱新冠困扰到底还有多远啊?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股市有风险 , 入市需谨慎 。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