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也没有物资 , 只有一颗颗坚定想要改变的心 。
毛相林带头拿出母亲几百块的养老钱 , 作为第一笔修路资金 。 村民们也自发东拼西凑 , 一块一块筹集了近4000元 , 终于购买了开山的第一批炸药物资 。
1997年12月 , 毛相林带领下庄村民 , 在“鱼儿溪”炸响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炮 。 以前 , 从鱼儿溪到下庄要走大半天 , 如今只需几分钟车程 。
只是 , 在悬崖上开天路 , 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
没有大型设备 , 村民们只能腰系长绳 , 站在箩筐里 , 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打炮眼 。 没有挖机 , 就用原始的方式 , 先在悬崖峭壁上放一炮 , 炸出立足之地 , 再用钢钎和大锤凿、用雷管炸 。 为节省来回时间 , 他们直接睡岩洞 , 啃红薯 , 喝泉水 。 为早日修通天路 , 毛相林最长一次三个月没回家 。 现在还能看到当初村民们山间风餐的痕迹 。
整个天路最险要的地方就是私钱洞、鸡冠梁等 , 这里上有千仞绝壁 , 下有万丈深渊 。 如果不是留有影像资料 , 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修成这条路的 。
天路一米一米推进 , 尽管尽可能地做了保护措施 , 村民们身上还是挂着不同程度的伤 。 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 先后6人在修路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整整七年 , 下庄人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 这是他们用汗、用血、用命在几乎垂直的绝壁上 , 生生凿出来的生命之路 。
而毛相林也多了一个称号——当代愚公 , 他的修路故事影响了许多人 。
通路之后 , 下庄开始尽情释放它的魅力 。
如今的下庄 , 成了风景宜人、瓜果飘香的福地 。 来到下庄的第一件事 , 当然是要重走天路 , 顺便欣赏天路风景 。
走在前人们血泪凝集的天路 , 让人无限感慨 。
山崖上的飞瀑如白练一般悬垂而下 , 为静谧的山野增加了几分动感 。
天路上能看到一段特殊的断路 。
那是因为修路时 , 用土办法测量出错 , 路接不上 , 钱也用完了 , 大家当时都崩溃大哭 。 幸好有媒体采访报道 , 得到了各界资助才得以继续 。
现在成为了一个景点——断路重生 。 断路两头都修了台阶栈道 , 游客可以去徒步体验 , 感受修路的艰辛 。
走完绝壁天路 , 来到下庄村 。
随处可见传统庭院 , 展现历史印记 。 这种感觉 , 让我仿佛回到自己的小时候 。 没有都市的快节奏 , 没有摩天大楼的逼仄 , 一切都是自然原始的模样 。
远处群山俊秀、连绵不绝 。
为了铭记历史 , 村里建设有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巴渝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愚公讲堂、下庄村史馆等 。
推荐去看一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 展陈内容包括坐“井”苦熬、凿“井”战天等几个部分 , 再现了下庄人修路的艰辛场景 。
比如你能看到筑路用的照明灯盏 。
以及满墙的工具 , 是不是很简陋?
看着过去的照片 , 太震撼了 。
悬在空中打炮眼 , 要多危险有多危险 , 但村民们却靠着一腔热血坚持了下来 。
感谢毛相林为下庄村做出的努力 。
他的名字值得永远被铭记 。
也要感谢记者们的真实记录 , 让大家知道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
村里还有一些明清老宅 , 也很值得一看 。
湛蓝天幕下 , 老宅显得精神熠熠 。
站在天井之中 , 和煦的阳光洒入 , 照得人心暖暖的 。
喜欢走在老宅中的一份静谧感 , 沧桑的建筑无声记录 。
更喜欢背景的远山 , 没有了初见的气势磅礴 , 反而多了些清秀 。
蓝天、青山、民居 , 一时有些羡慕能住在这里的人们 。
哦 , 下庄如今也是有民宿的 , 给那些远来的客人 。 村子对60栋民房进行风貌改造 , 建成了民宿总店、下庄院子等 。
从外面看起来 , 民宿和整个村子的气质完全一致 , 主打的就是一份自然 。
进到内部能看到 , 民宿都会保留一些原有的墙壁 , 也算是一种特别的风格 。
其他部分是崭新整洁 。
房间很温馨 , 床品格外柔软 , 让人一夜好睡 。
下庄院子木制的门窗、高高的传统挑檐 , 与自然融为一体 。
想象一下住在这里 , 推开窗就是山野 , 初秋的天空格外高远 , 也太惬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