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基因编辑造福人类,HIV免疫与生俱来,但其后果你想过吗?( 二 )



基因编辑的技术风险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 既然基因编辑可以造福人类 , 但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伦理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 我们先来谈一下基因编辑有哪些技术风险 。

  • 脱靶效应
脱靶效应是指在利用切割酶对靶向基因组进行切割 , 然后对靶向基因实现敲除或敲入新的基因 , 由于切割酶是依靠DNA碱基序列来识别靶向基因 , 而DNA其他位置的碱基序列有可能与靶向基因存在随机相似性 , 如果识别错误 , 会将新的基因敲入基因组的其他位置 , 导致基因编辑失败 。

脱靶效应会打破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固有平衡 , 有可能出现基因突变、诱发原癌基因等重大问题 。
在人类胚胎基因层面进行基因编辑 , 脱靶效应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 并且会随着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 对后代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

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潜力巨大 , 但是 , 该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 , 对技术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 。 作为人类生命的密码 , 遗传物质本身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关联性 , 任何人为的修改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
由此可以看出 , 在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中 , 脱靶效应只要出现 , 就会对人类及后代造成巨大的不可预估风险 。

  • 镶嵌现象
由于胚胎细胞会不断分裂的特殊性 , 被修饰细胞的数量将难以控制 。 在进行基因修饰时 , 被修饰基因产生变化之前细胞可能就开始分裂 , 导致胚胎中只有部分细胞得到了修饰 , 这就产生了镶嵌现象 。
一般来说 , 未经过胚胎基因编辑的婴儿只有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种基因型;而由于镶嵌现象形成的婴儿 , 将可能拥有三四种或更多种的基因型 。 多种不同的基因型所产生的基因表达不确定 , 对婴儿本身的影响无法预测 。

有哪些伦理问题?
  • 谁拥有选择被编辑的权力?
在进行胚胎基因编辑的时候 , 有一个灵魂问题 , 那就是胚胎到底是不是人?
如果说胚胎不是人 , 那从事实上来讲 , 胚胎确实拥有持续发育成人的潜能 , 是潜在的生命 ,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从胚胎阶段发育而来 。

但如果说胚胎是人 , 那他就拥有作为一个人来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 然而在进行胚胎基因编辑时 , 胚胎作为具有发育潜能的人是无法对其命运的发展做出选择的 , 那父母是否有权力替孩子决定未来的生命性状?
有一点很重要:这种生命性状一旦决定 , 便永远无法改变 。


在迈克尔桑德尔的《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一书中说到过这么一个事例:一对失聪的女性同性恋伴侣決定生育一个孩子 , 而且两个人将失聪作为一种双方认同 , 并以此为傲 。 因此 , 她们认为孩子也应该是聋人 。
在她们的观念里 , 认为耳聋是一种文化认同 , 而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残疾;因此她们找到一家五代都有聋人的精子捐者 , 成功生下了一名天生失聪的婴儿 。


当他们的故事被曝光后 , 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舆论 , 很多人都来批评他们蓄意将残疾加在自己孩子身上 。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这对情侣并没有利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对胚胎遗传基因进行人工修饰 , 但是其行为反映出的问题与利用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基因修饰所面临的权利问题是相同的 。
综上所述 , 人类社会必须严肃地思考一个重要问题 , 即在孩子形成自我意识之前 , 父母和医生就可以替未来的孩子行使改变自己基因的权利吗?

  • 歧视问题
经过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的胚胎产生的基因改造人 , 在诞生的一开始就拥有自然人无法比拟技术资源 , 其遗传基因经过适当的改造或加强 , 在成长的过程中 , 其生理基础也会远胜于普通的自然人 。
以技术为手段 , 通过基因改造 , 去提升某个生命个体的能力或者技能 , 而被改造的个体可能会受到普通自然人的歧视、偏见甚至打压 。

资源是有限的 , 人类的进化过程本身便是资源的争夺过程 , 而普通人经过大量努力オ能获取的能力 , 基因改造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 , 必然导致普通人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 , 两个群体的对立便难以避免 。
例如 , 一名运动员要经过长期的大量训练才会拥有作为一名运动员所需要身体素质和能力 , 而经过基因改造的人很可能一出生就开始具备这些条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