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趣的是 , 有传言称日本在看到这艘船的各项数据后 , 曾想花高价买走它 ,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陆地资源匮乏、四面临海的岛国来说 , 若是有”鹦鹉螺新纪元”号来开采海底矿产 , 恐怕会是一件有利于国运的大事 。
然而 , 日本的求购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 这艘我国生产的国之重器需要优先供采购方使用 , 即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 , 在此基础上 , 我们继续积攒经验 , 使这艘深海采矿船的技术能够应用于我国 , 然后才是日本之流的其他国家 。
虽然这只是国际造船市场上的一个小小传闻 , 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 , 国际市场对这艘船及相关技术的重视 。
那么 , 其他国家究竟为何会对这艘深海采矿船有如此大的反应呢?这还要从深海采矿的难度说起 。
深海挖矿 , 百年难题
1872年 , 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海洋科学调查 , 历时3年5个月后 , 船上的科学家带回来了他们这次旅行的收获 。
那是一些大小、形状各异的“小石块” , 后经研究发现 , 这些小石块的成分分别是锰、铁和镍 。
这是人类首次在海底发现矿物资源 , 然而在当时 , 这些矿石却并没有引起人类的重视 。
20世纪50年代初 , 世界人口激增 ,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猛烈上升 , 科学家们这才将目光重新放到了当年发现的这些“小石块”上 。
海洋在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后 , 其水下世界也同陆地一样 , 分布着许多的山脉、平原、山谷及火山 。 在这些土地和岩石的覆盖下 , 藏着人类渴望的宝藏 。
据勘察 , 在海底1000-2200米的水深处 , 拥有名为富钴结壳的矿石资源 , 其不仅可以提取出大量的钴元素 , 还拥有锰、镍、铜及稀土元素 。
在海底1400-3700米的水深处 , 这里藏着许多的海底硫化物 , 其富含铜、锌及少量的金银元素 。
而在水深4000-6000米的地方 , 这里是多金属结核物的藏身之处 , 其富含许多的镍、铜、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 。
这些数据得出后 , 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秘书长公开表示道:“海底的矿物资源可供人类持续使用数千年 , 并且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 ”
然而 , 虽然资源有了 , 可如何得到它成为了当时人们的难题 。 如果想要获取海底矿物 , 必须要解决海水腐蚀、海底气压、海底黑暗这些问题 。
可当时的科技发展显然不能应对 , 据统计 ,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这二十年间 , 美国投入于深海采矿方面的花费约为近6亿5千万美元 , 但得到的回报却近乎颗粒无收 。
此后的几十年中 , 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海洋科技的发展 , 中国也发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口号并为此努力着 。
2014年 , 全球第一家探索海底矿物资源的公司——鹦鹉螺矿业 , 与中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 中国将承建一艘深海采矿船 。
起初 , 这个消息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嘲笑 , 他们认为凭中国的科技实力是无法成功造出的 , 然而中国却用自己的实力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
2018年 , 世界第一艘深海采矿船在中国成功出坞 , 这也标志着中国距离海洋强国又迈进了一步 。
攻坚克难 , 走向大海
中国建造”鹦鹉螺新纪元”号的过程 , 也不容易 。 由于我国对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不够精进 , 以至于在建造这艘深海采矿船时 , 其核心技术与所属权都不完全属于中国 。
据数据统计 , 在当时我国80%的海洋工程装备都是从他国进口而来 , 这些装备的研发和设计基本被欧美国家垄断 , 其市场表现也十分不稳定 , 仅4年时间 , 就从700多亿美元下跌至50亿美元 。
中国在承建”鹦鹉螺新纪元”号的过程中 , 就曾有两次因为资金问题被迫停工 。
除此之外 , 还有许多的问题接踵而至 。 由于这是一个从未实现过的项目 , 许多的设计没有参照物 , 我国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不断地实验来判断设计的可行性 。
尽管困难重重 , 可我国工程师们依然不惧艰辛 , 勇往直前地向前冲 , 思索着如何建造船只的同时 , 也努力钻研 , 想要突破技术困局 。
终于 , 在科研人员日日夜夜的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后 , 我国成功完成了“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通过可以在几千米的地下任意拐弯的钻头 , 海上钻井平台能够一次性覆盖大范围的海域快速打井 , 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
这一技术不仅要求严格 , 并且还是保密的 , 以往我国想使用这项技术 , 只能通过租借 , 一天的费用就高达六万美元 。
推荐阅读
- 被称为京九神车,从东北到福建历时31个小时,你坐过吗?
- 打击“假冒伪劣”似乎今不如古,古代为何假冒伪劣商品少?
- 为什么有些生物是线性结构?
- 白岩沟“剿匪”:为抓捕两名悍匪,出动军警1516名,多人因此牺牲
- 人类是从外星球来的?进化论解释不了的漏洞,列举值得反思的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