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洋中的那些猛兽,个个都是海洋霸主!( 二 )



笔石化石
在志留纪出现的脊椎动物以有颌类为主 , 也就是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 从目前的化石证据来看 , 志留纪出现的最大的脊椎动物是钝齿宏颌鱼(Megamastax amblyodus) 。
钝齿宏颌鱼的化石是古生物学家们在我国云南发现的 , 它们的体长可达1.2米 , 有着巨大的下颌(长十几厘米) , 而且嘴巴里布满了尖利的牙齿 , 显然在志留纪的海洋中 , 它是可以咬碎一切动物的存在 , 妥妥的志留纪“海洋怪兽” 。

泥盆纪的海洋霸主志留纪开始陆地上出现了植物 , 随着植物的不断增加 , 为海洋动物进军陆地提供了先决条件 , 因此 ,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开始征服陆地的一个阶段 。 不过 , 这丝毫没有耽误海洋动物的演化 。
在泥盆纪早期 , 能够称得上是海洋霸主的是菊石 , 菊石是鹦鹉螺类演化而来的 , 它们在泥盆纪演化成了新的菊石类动物 , 比如棱菊石类、海神石类等等 , 在这些动物中不乏一些体长超过2米的存在 , 它们在这一时期属于海洋霸主 。

不过 , 菊石类的统治地位很快就被有颌类取代了 , 毕竟在泥盆纪是鱼类高速发展的阶段 , 尤其是甲胄鱼类 , 它们以庞大的体型、强大的咬合力以及坚硬的皮肤成为了海洋霸主 ,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盾皮鱼类了 。
盾皮鱼中的邓氏鱼有着8米的体长 , 而且从化石的出土情况来看 , 它们属于全世界海域分布的鱼类 , 显然它是当时的“海洋怪兽” 。

石炭纪-二叠纪的海洋霸主盾皮鱼类虽然很强大 , 但是它们也只是在泥盆纪非常的嚣张 , 很快也灭绝了 , 到了石炭纪 , 虽然是陆地节肢动物的爆发期(巨虫时代) , 但海洋中的动物们也没有闲着 , 在盾皮鱼类灭绝后 , 软骨鱼类崛起了 。

从已发现的化石看 , 石炭纪能够称得上是海洋霸主的软骨鱼类就是剪齿鲨科下的鱼类了 , 前颌端牙齿是外翻的 ,向颌骨顺延 , 牙齿不会脱落 , 有点像旋齿鲨 。
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剪齿鲨是E. giganteus , 其长度可达6.2米 , 配合上尖利的牙齿和强大的咬合力 , 在盾皮鱼类灭绝后 , 它们是妥妥的最凶猛的“海洋怪兽” 。

石炭纪结束后 , 海洋的统治地位依然牢牢地握在软骨鱼类手中 , 不过 , 此时的霸主地位就不属于剪齿鲨了 , 而是旋齿鲨以及锯齿鲨的天下 。 它们的体型比剪齿鲨稍大一些 , 最大个体可达6.7米 , 而且牙齿相比较剪齿鲨也更加的粗壮 , 这意味着它们的撕咬能力更强了 。 所以 , 二叠纪的凶猛海洋怪兽是旋齿鲨和锯齿鲨 。

侏罗纪的海洋霸主小伙伴们可能也发现了 , 我们跳过了三叠纪 ,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 因为在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 , 海洋生物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 以至于当时出现的最大的鱼只有半米左右 , 所以 , 就谈不上什么凶猛的海洋怪兽了 。
而侏罗纪就不同了 , 经过了三叠纪的休养生息 , 鱼类虽然没有崛起 , 但海生爬行动物崛起了 , 此时出现的凶猛“海洋怪兽”就是上龙了 。

上龙在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物种是滑齿龙和巨板龙 , 尤其是滑齿龙 , 它们有着长达7-10米的体长 , 巨大的身体 , 强壮的大嘴以及锋利的牙齿 , 让它们成为了侏罗纪时期海洋中最凶猛的一类“怪兽” 。

白垩纪的海洋霸主白垩纪是恐龙时代的最后一个纪 , 在这个地质时期 , 海洋中的霸主无疑就是沧龙了 , 虽然当时海洋中也出现了体长可达7.5米的白垩刺甲鲨 。

但是 , 比起沧龙来 , 白垩刺甲鲨还是太弱了 , 作为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猎食者 , 沧龙中的霍夫曼沧龙(Mosasaurus hoffmanni)成年后的体长可达15米 , 是两个白垩刺甲鲨的体长 , 而且它们还拥有着17-24吨的体重 。
如此庞大的体型配合上咬合力和利齿 , 白垩刺甲鲨在沧龙面前完全不够看 , 也正是因为这样 , 科学家们认为沧龙在接下来的10万年内将适合自己体型的海洋生物几乎吃光 , 才导致的灭绝 。

总结从寒武纪开始一直到白垩纪结束 , 除了三叠纪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海洋怪兽外 , 每一个地质时期都有王者存在过 。 当然了 , 白垩纪之后 , 海洋中也出现了巨齿鲨、虎鲸、大白鲨等凶猛的“海洋怪兽” , 所以 , 海洋作为地球生命的发源地 , 从来不缺少凶猛的海洋怪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