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灭绝75%物种 曾引发全球大海啸


小行星撞击灭绝75%物种 曾引发全球大海啸


文章图片


小行星撞击灭绝75%物种 曾引发全球大海啸


文章图片


【小行星撞击灭绝75%物种 曾引发全球大海啸】
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 , 曾有一颗城市大小的小行星在6600万年前撞向地球 。 它不仅毁灭了恐龙 , 还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地球的巨大海啸 。
这颗宽约8.7英里(约合14公里)的小行星 ,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Yucatan Peninsula)附近地区 , 留下了一个宽约62英里(约合100公里)的撞击坑 。 除了结束了恐龙对当时地球的统治外 , 这次直接撞击还导致了地球上75%的动物和植物的大规模灭绝 。
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 , 它产生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变化:全球气温波动;空气中弥漫着烟尘和灰尘等悬浮微粒;由于被撞击后炸开的火焰状物质重新进入大气层并再次降下 , 大面积野火开始燃烧 。 在48小时内 , 一场海啸席卷了地球各大洲 。 其威力要比现代的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大几千倍 。
研究人员通过建模更好地了解了这次海啸及其影响范围 。 他们通过研究全球各地的120个海洋沉积物岩心 , 找到了支持他们关于海啸的路径和力量研究结果的证据 。 周二(10月4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进展》(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dvances)杂志上的这项研究 , 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
使恐龙灭亡的小行星撞击发生在春天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称 , 这是首次在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 , 对于希克苏鲁伯(Chicxulub , 墨西哥陨石坑名)撞击造成的全球范围海啸进行的模拟 。

根据这项研究 , 该海啸的威力足以造成超过一英里(约合1.61公里)高的冲天海浪 , 并冲刷距离小行星撞击地点数千英里范围的海底 。 它有效地抹去了事件发生前 , 以及事件发生期间的沉积物记录 。该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莫利·兰奇(Molly Range)表示:“这场海啸强大到足以干扰和破坏全球各地海洋盆地的沉积物 , 在沉积记录中留下了空白 , 或者留下了杂乱无章的旧的沉积物 。 ”她在本科生时就开始从事这项研究 , 并在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硕士论文中将之完成 。
研究人员估计 , 这次海啸的能量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的3万倍 , 而印度洋海啸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海啸之一 , 曾造成23万人死亡 。 小行星撞击的能量 , 至少比发生在今年早些时候的汤加火山爆发大10万倍 。
追踪古代海啸的路径

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普渡大学副教授布兰登-约翰逊(Brandon Johnson)使用了一个被称为Hydrocode的大型计算机爆炸流体动力学程序 , 来模拟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时的情况 , 包括撞击坑的形成和海啸的开始 。

他把小行星的大小和它的速度输入在内 , 当它撞上尤卡坦半岛的花岗岩地壳和浅水区时 , 评估显示它的速度是每小时26843英里(约合43200公里) 。
根据模拟研究 , 在撞击发生后的不到三分钟内 , 岩石、沉积物和其它碎片将一堵巨大的水墙从撞击处向外推开 , 形成一个2.8英里(约合4.5公里)高的巨浪 。 当撞击爆炸击出的物质落回地表时 , 这个大浪也随之消退了 。
但是随着碎片的落下 , 它产生了更加混乱的大浪 。
撞击发生10分钟后 , 一个大约一英里高的环形波浪开始从距离撞击点137英里(约合220公里)的地方向所有方向冲向海洋 。
之后 , 研究人员在这个模拟中输入了两个不同的全球海啸模型:MOM6和MOST 。 MOM6是用来模拟深海海啸的 , 而MOST则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啸预警中心(Tsunami Warning Centers)的海啸预测的一部分 。
两种模型得出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 。 这为研究小组制定了海啸发生过程的时间轴 。
撞击后一小时 , 巨大的海啸已经越过墨西哥湾进入北大西洋;撞击后四小时 , 海浪通过了中美洲海道 , 进入太平洋 。 中美洲海道曾经把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开 。
在24小时内 , 海浪在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后从两边进入印度洋;而在撞击后的48小时内 , 巨大的海啸波已经到达了地球的大部分海岸线 。
变化中的洋底

由此引发水下洋流在北大西洋、中美洲海道和南太平洋最强 , 超过每小时0.4英里(约合643米/小时) , 这足以炸掉海底的沉积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