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发文Science!复旦大学徐彦辉课题组创新再突破据复旦大学公布 , 10月7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Structures of +1 nucleosome–bound PIC-Mediator complex ”(《+1核小体转录起始复合物结构解析》)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附属肿瘤医院兼职研究员陈曦子 , 生物医学研究院2020级博士生王鑫鑫 , 2019级直博生刘维达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生物医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徐彦辉为通讯作者 。
该项研究解析了包含+1核小体(启动子下游第一个核小体)的PIC-Mediator复合物结构 , 首次展示了转录起始复合物与+1核小体的紧密结合 , 表明+1核小体对转录起始复合物在染色质上组装的重要调控作用 , 建立了表观遗传和转录起始的直接关联 。
+1核小体在转录起始到转录早期延伸系列动过过程中都可能发挥作用 。 从转录起始位点到+1核小体为40bp左右 , 约为14纳米 , 在这个范围内会发生一系列转录早期事件 , 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核心区域 。
目前主流观念认为 , 转录机器在进入到延伸阶段才会碰到核小体 , 该项工作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展示出了转录起始复合物与+1核小体的紧密结合 , 将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表观遗传信号和转录起始建立了直接关联 。 从转录起始位点到+1核小体之间的几十个核苷酸范围内(约14纳米) , 发生的一系列转录起始事件(RNA合成 , 聚合酶前移 , 暂停 , 释放 , 加帽 , 延伸等) , 数十种不同转录调控复合物(上百种蛋白)的动态解离和结合 , 都需要考虑+1核小体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 。 这一研究将改变我们对转录起始过程和以+1核小体为代表的染色质相互关系的传统看法 , 为研究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调控提供新的指导框架和结构基础 。
【发文Science! 复旦大学徐彦辉课题组创新再突破】目前为止 ,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发表四篇《科学》(Science)论文 , 围绕人源转录起始机制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 , 部分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
推荐阅读
- 生物医学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有什么区别?
- “捕鼠大王”黑眉锦蛇,是如何做到有它之地,鼠类片甲不留的
- 巨龙时代中的考古学NPC 出售拍照专用考古RP道具
- 悉尼大学新的生物医学研究区
-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为什么人类建筑难以触碰天空?
- 期刊影响因子“大跃进”,滥用何时终止?
- 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对液体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挑战和潜在的实验策略
- MXene-石墨烯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潜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