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帮别人养大俩孩子,瘫痪后被当校长的继子赶走,乡亲:没良心


老人帮别人养大俩孩子,瘫痪后被当校长的继子赶走,乡亲:没良心


文章图片


老人帮别人养大俩孩子,瘫痪后被当校长的继子赶走,乡亲:没良心


引言
招夫养子 , 也称“坐堂招夫” , 是指青年女子或中年女子丧夫后不愿意离家而招婿入赘 。
一位历史学家指出 , “招夫”虽然与“入赘”的形式基本相当 , 但性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来说 , “入赘”者 , 与女方皆有他们共同的孩子 , 也就是说 , “入赘”者有亲生子女 , 即便是女方将来想有什么变卦 , 但也未必能够变卦成功 , 因为子女是共同的 , 子女未必会将亲爹抛弃 , 所以“入赘”者的生存状况会稳定许多 。
而“坐堂招夫”中的“夫” , 大多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 , 自己入赘女方家里 , 纯粹就是替女方养孩子 , 由于自己没有亲生子女 , 因此 , 一旦遭遇女方变卦或者继子女不孝 , 那么 , 自己的结局就很难确定了 。这位历史学家接着指出 , 在汉朝之前 , 是没有“坐堂招夫”一说的 。 在汉朝之前的所有朝代中 , 即便是刚刚有了孩子的年轻女子 , 一旦自己死了丈夫 , 也需要寡居一辈子 , 而到了汉朝时 , 由于汉武帝的姐姐安邑公主死了丈夫 , 在耐不住寂寞的情况下与一个叫董偃的下人私通 , 名声不好 , 因此 , 汉武帝下令 , 凡是死了丈夫的女子 , 均可以“坐堂招夫” , 用以帮助姐姐名正言顺地与董偃来往 。 从此以后 , 民间“坐堂招夫”的风气日盛 。
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一文中曾经记载过宋时寡妇“坐堂招夫”的习俗 , 不过 , 在宋时 , “坐堂招夫”被称为“接脚夫” 。
到了元代 , 虽然也有“坐堂招夫”的习俗 , 但是 , 许多男子都不愿意当这种“接脚夫” , 从而导致许多丧偶妇女孤孤单单地度过余生 。
一位社会学家指出 , 亲情靠血缘关系维持 , 由于“坐堂招夫”中的“夫”大多都没有生育 , 因此 , 如果与女方或者女方的子女缺乏感情 , 到年老的时候 , 就会面临被扫地出门的风险 。
其实 , 这位社会学家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 。 这不 , 10月2日 , 河南某地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事件
10月2日 , 一位坐着轮椅的老汉孤零零地坐在某乡镇街头 , 眼看天已经黑了 , 但该老汉却没有回家 , 一路人出于对老人的关心 , 便走上前询问情况 , 经过路人的询问 , 方知该老汉已经无家可归了 。
那么 ,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该老汉叫刘某坤 , 今年72岁 , 去年腊月 , 因脑中风而瘫痪在床 。
刘某坤的老家在另外一个乡镇 。 四十多年前 , 由于将近30岁的他一直没有找到老婆 , 便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该乡镇当了一寡居妇女孙某的“接脚夫” 。
据当地乡亲们讲 , 虽然刘某坤的脾气有些坏 , 但是 , 为人却很正直 , 自从当了孙某的“接脚夫”之后 , 便用心地经营着这个家 。
在刘某坤刚上门时 , 孙某的大儿子还不到10岁 , 小儿子也只有8岁 , 而且 , 家里只有两间破瓦房 。 为了将两个继子养大成人 , 刘某坤先后在石料厂、煤矿打工 。 在刘某坤的努力下 , 不但将孙某的大儿子王某某供养到了大学毕业 , 大儿子王某供养到了高中毕业 , 而且还分别给孙某的两个儿子盖房、修屋、娶媳妇 , 让他们各自成家了 。
一位不愿具名的乡亲愤怒地说:“刘某坤是个‘死干活’的一个人 , 我曾经与他一起在某石料厂上过班 , 要知道 , 石料厂的活都很重 , 许多人都干几天歇一天 , 但刘某坤几乎没有歇过一天 , 就是到了农忙时节 , 他也会一边忙地里的活 , 一边干石料厂里的活 。 当我们这些工友劝他要歇一歇时 , 他就会说他的负担重 , 不能歇 。 凭良心说 , 自从刘某坤到了孙某的家里之后 , 简直变成了一个‘工具人’ , 天天就知道干活儿 。 但孙某及其儿子竟然这样对待刘某坤 , 实在是坏良心啊!”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乡亲说:“刘某坤本人很节俭 , 很少见他穿过新衣服 , 既不抽烟 , 也不喝酒 , 每月挣的钱都给了孙某 。 可以说 , 刘某坤是在孙某家干了一辈子活儿 , 没有享过一天福 。 刘某坤竟然得到这样的结局 , 许多乡亲们都落泪了 。 ”一位自称为黄某的乡亲称 , 孙某的大儿子在某小学当校长 , 小儿子在外打工 , 原本 , 看起来一家人挺和睦的 。 但自从去年刘某坤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后 , 先是孙某对待刘某坤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 不愿意伺候他 , 后来 , 孙某的儿子、儿媳对待刘某坤的态度也有了很大改变 , 他们更是不乐意伺候他了 。 10月2日上午 , 由于没有人帮助刘某坤解手 , 从而导致他尿了裤子 , 因此 , 孙某的大儿子感到非常恼怒 , 于是 , 便将他连人带轮椅推到了街头上 , 并声言不让他回家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