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灵柩归国,20万百姓佩戴黑纱相送,日军罕见未派出军机袭扰( 二 )


面对百倍于己的日军 , 7个战士没有后退半步 , 拿起刺刀、石块等所有能够战斗的武器 , 使出最后一点力气与日军展开血拼 , 直至全部牺牲 。 这种血战到底的精神也使敌人不得不表示敬佩 , 最后将他们合葬在一起 , 并立下墓碑:


“七勇士之墓” 。
自此之后 , 深受震撼的日军就一直带着疑问 , 到底是怎么样的将军 , 才能带出一支意志力如此顽强的部队?而到最后他们也得到了答案:145团团长名叫戴安澜 。

古北口抗战是戴安澜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场战斗 , 激战中他负伤倒地 , 是卫士把他从死人堆里抢了出来 。 这一战 , 25师伤亡4000余人 , 师长关征麟身负重伤被送往后方抢救 , 戴安澜的黄埔同袍149团团长王润波壮烈殉国 。
从黄埔走到长城 , 戴安澜仿佛在一夜之中成长 。 因为首战有功 , 他被授予五等云麾勋章 。 面对荣誉 , 戴安澜并不在意 , 没有庆功也没有迎客 。 在养伤期间他专注写着作战经验的总结 , 这是他为基层指战员们准备的 , 而这本书的名字叫《痛苦回忆》 。
是啊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对于戴安澜来说 , 看着国土沦丧 , 看着烈士殉国 , 心中万千悲愤 。 他爱惜自己的士兵 , 愿意和他们战场上同生共死 , 战场下同甘共苦 。 也正因如此 , 戴安澜一直以来都是身处一线阵地 , 屡次负伤 。 他还经常将学习的心得及做人的要求写下来送给部下 , 并给自己提出四条准则:

“毁誉不闻 , 宠辱不惊 , 安危不动 , 得失不患 。 ”
进入黄埔三期时 , 他原本的名字叫戴炳阳 , 后来才改名为“安澜” , 并自号“海鸥” 。 “安澜”意为镇狂飚于原野 , 挽巨澜于既倒 。 而“海鸥”则寄托着将军要像海鸥一样在大海中与风暴搏击 , 为振兴中华贡献一生的夙愿 。
不仅如此 , 戴安澜还给自己的3个儿子取名为覆东、靖东、澄东 , 意为覆灭、平靖、澄清东洋 , 赶走日军 。 女儿的名字则叫藩篱 , 意为铸造防御 , 保家卫国 。

在为人、治家方面 , 戴安澜真正做到了全无私心 , 一心为国 。 而在战场上 , 戴安澜又有着完全不同的两面 。
第一面是“智” 。
台儿庄战役时 , 已经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的戴安澜首战便大显身手 , 他利用夜色掩护 , 率部急行军赶到陶墩外围 。 面对日军的重兵防御 , 巧妙借助此地多树的地形 , 准备大量木材、棉布引火 , 并借助风势吹响日军阵地 。
毫无准备的日军哪里见过这种古老的“火攻”打法 , 瞬间乱成一团 , 甚至连逃跑都找不到路 , 73旅抓住机会趁势进攻 ,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上了阵地 。 之后戴安澜又趁胜追击 , 计取朱庄、郭里集 , 顺利与友军完成合围 , 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 。
第二面是“勇”
1939年1月5日 , 年仅35岁的戴安澜升任第200师师长 。 值得一提是 , 当时的200师是第一个也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 是当之无愧的王牌精锐 , 被所有人寄予厚望 。
10个月后 , 200师就迎来了“最光辉的一仗” 。 昆仑关战役 , 200师担任正面主攻 , 战斗激烈处 , 双方都打红了眼 。 戴安澜亲率1个团冲锋 , 手握钢枪 , 身负大刀 , 一路斩草开路 , 割破日军设下满山遍野的铁丝网 , 一举拿下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 。

此战 , 戴安澜又一次重伤不下火线 , 他指挥下的先锋团有9个步兵连 , 其中7个连长伤亡 。 200师强悍的战斗力 , 令当时的日军大为惊叹 。 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就阵亡在昆仑关上 , 他临死之前曾在日记中写到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经率领21旅团在日俄战争中击败过俄国人 , 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 。 但是 , 在昆仑关 , 我们应该承认 , 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 。 ”
从长城 , 到台儿庄、徐州、武汉、长沙 , 再到昆仑关 , 戴安澜率部一路从祖国的最北端打到最南 , 每战必与 , 台儿庄和昆仑关两场大胜仗他都是以主力身份参加 , 功勋卓著 , 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
1942年初 , 戴安澜率部驻防云南 , 当时已经有了关于要组建远征军入缅参战的传闻 。 很多将领都不愿出国 , 因为那意味着要在孤立无援 , 缺乏补给的条件下 , 和日军在原始丛林中对抗 , 谁也没有底气 。 只有戴安澜主动向上级请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