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短短的26个字 , 正是戴安澜写给妻子王荷馨的绝笔书 。
“现在孤军奋斗 , 决以全部牺牲 , 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 , 事极光荣 。 ”
1942年5月26日 , 腹部重伤的戴安澜再也走不动了 , 他感觉到自己生时有限 , 便叫来副师长郑庭笈 , 紧紧抓住他的手嘱咐道:
听闻此言 , 身旁的200师官兵无不落泪 , 纷纷转过头去 , 不忍再看向自己的师长 。 郑庭笈跪在担架一侧 , 心情悲怆以至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 只能含着泪一直点头 , 让师长放心 。
“只要你还不死 , 你就是200师代理师长 , 记住了吗?一定要带着将士们回到祖国 。 ”
良久 , 戴安澜闭上了眼睛 。 海鸥飞不动了 , 一代名将倒在了自己无数次战斗过的地方 , 而这里离他心心念念的祖国只有不到40里 。
哭嚎之声 , 响彻了整片原始丛林 。 战士们不愿把师长葬在异国他乡 , 便找到一棵高大的木棉树 , 将树干掏空了 , 做了一副棺材 , 轮流抬着继续走 。 下雨了 , 就脱下衣服盖上去挡雨 , 谁撑不住了 , 立刻就会有人冲上来接替他 。
走出深山 , 便是祖国 。 3个月前 , 在家乡父老的欢送下 , 满编满装的200师意志昂扬地出发 , 而现在回家的却只有戴安澜的灵柩 , 和后面缓步跟随的4000将士 。
得知英雄归国 , 20万腾冲父老跪倒在路口 , 佩戴着黑纱 , 摆放着香烛 , 迎接烈士 , 悲壮的场面感天动地 。 行至主街 , 一位老人拦下队伍 , 恳求道: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我有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 , 是给我自己百年之后准备的 。 我不要了 , 我要留给戴师长 , 让他睡得安稳些!”
1949年 , 戴安澜的国葬在广西全州湘山寺前进行 , 数万百姓在现场送别英雄 , 举国哀悼 。 灵柩前最醒目的一首挽联是这样写的:
自从200师归国之后 , 将士们护送戴安澜灵柩所经之地 , 百姓都是自发前来相送 , 隆重奠祭 , 哀叹痛失英豪 , 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 而往日里频繁出没袭扰交通的日军飞机却也罕见没了踪影 。
\"外侮需人御 , 将军赋采薇 。 师称机械化 , 勇夺虎罴威 。 浴血东瓜守 , 驱倭棠吉归 。 沙场竟殒命 , 壮志也无违 。 \"
这其实并不是偶然 , 日军主动“退避三舍”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只出现过两次 , 一次是牺牲在襄阳的张自忠将军葬礼 , 另一个则是“海鸥将军”戴安澜的葬礼 。
日军对戴安澜的尊敬 , 最早源自于1933年 。
当时日军大举进犯华北 , 千百年来守护中华民族的古长城再次成为一线战场 。 危急时刻 , 以黄埔子弟为主干的17军奉命开赴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要塞古北口 , 接替已经战至精疲力竭的东北军 。
没有休整 , 没有补充 , 甚至没有试探 , 17军刚登上长城还不到3小时 , 日军的进攻就开始了 。 敌军覆盖式地轰炸 , 成吨的炮弹落向城头 , 炸得城崩岩裂 , 树断石飞 , 阵地上尽是烈火浓烟 。
战事最激烈的地方叫龙儿峪 , 这里是17军25师145团的阵地 。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 , 日军一开始就把龙儿峪选做突破口 , 集中主力从两翼进行夹击 , 隔断增援 。 孤军奋战的145团拒险而守 , 死战不退 , 直至与日军展开近距离的白刃战 , 每一个小阵地的陷落都意味着守军的全部牺牲 。
在最险要的帽儿山 , 日军反复强攻 , 伤亡过百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 只能动用飞机、大炮反复轰击 , 小小的山头几乎被削平 。 炮火过后 , 日军趁势攻上山头 , 却惊讶地发现防守这里的只有7名士兵和1挺轻机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