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秋天,一定要去一座小城( 二 )


秋天于此 , 发散出一些妥妥的幸福 。

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途经湖北小城咸宁时 , 写下了一句:“奠桂酒兮椒浆” 。
咸宁 , 是一座秋香之城 。

有别于城市里被修剪得过于规整的桂花 , 稀稀拉拉地这一棵那一棵 , 总不成气势 , 若是要闻香 , 一而再而三都很难分明香的方向 。

咸宁的桂花长在山野 , 不需要多仔细闻 , 只下了车 , 或只到了那一片山域 , 甜甜的味道就冲进鼻腔 。 当地人每年秋来都会扛着长长一条竹竿“打桂花” 。


好似不用心疼地敲打着枝干 , 密密匝匝掉落下来的有青森森的叶子 , 更多还是金黄色的桂花 , 呼啦啦地落了好一阵桂花雨 , 收花的人则早已在树底下 , 撑开几米大的蓬布等着 。

人们用它来做吃食 , 桂花炒肉、桂花豆腐、鸡蛋桂花饼、桂花粥、桂花糖水、桂花糕 , 以及酿一坛可陈放的桂花酒 。
不得不说 , 咸宁人是住在桂香里的 。

蒋勋说:“嗅觉像一种注定的遗憾 , 永远存留在记忆里 。 ”
有时到咸宁闻桂 , 也是为了让嗅觉的感知来得清晰 , 记住秋天 。


风声雨声虫鸣声的秋 , 不似夏的聒噪 , 细微得容易被城市的喧嚣掩埋 , 须要到远郊去静听 。
然而苏杭名声太燥 , 还是扬州小巧玲珑 , 保留着它的清秋声 。

“青山隐隐水迢迢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
扬州的草木凋得慢 , 空气来得润 , 声声秋意不是悲凉 , 而是轻盈的 , 微凉的 。


尤数东北角落的“个园” , 遍植各类竹子 , 从假山往下看 , 宛如铺了一层绵软的青毯 。
风雨一来 , 霖霖滑过屋瓦向檐口流去 , 滴沥而下打着青叶发出的响 , 是“竹露滴清响”的清零 。

正如喜竹的郑板桥在园子的“住秋阁”所赋的一对楹联 , “秋从夏雨声中入 , 春在梅花蕊上寻” 。
扬州秋声 , 带着夏的生动而来 。

于是 , 整座褪去了夏日燥热的扬州小城便如此静了下来 。
枫叶又还未红 , 阵阵秋雨滴落在瘦西湖里 , 还激荡起了阵阵涟漪 , 遥远不散 , 仿佛要送到更远的地方去 , 告诉人们 , 只是秋凉 。

扬州的秋声可以独听 , 或坐园 , 或倚栏 , 或捧着一杯热茶 , 闭着眼 , 静静地 , 不是听岁月流年的悲欢 , 是一个人难得的清宁 。

诗人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写的是秋江美景 , 私以为这样的景致 , 福建的霞浦才是把它体现得最完美的地方 。

浦指的是水边 , 或者河流入海之地 , 霞浦便是海的边角 , 彩云流连之地 。

虽然霞浦没有那种一览无余的海滩来得波澜壮阔、振奋人心 , 然而在潮水一涨一落之间 , 露出一个又一个的滩涂 , 和散落其中大大小小的岛屿 , 让人有一种置身海上仙境之感 。

秋天台风已经过去 , 海水也已然冷静下来 , 无风无浪时只是一面广阔宁静的水 。
晴阳日子 , 傍晚太阳挂在海角 , 远远望过去 , 一条长长的光线映照穿水而来 , 潋滟波光如若黄金的碎片 。


其中错落着的远山、岛屿、滩涂、礁丛仿佛串在一起 , 浑然一体 , 一只鸥鸟掠过天际 , 不正是诗人的秋水长天一色?

生活于此的人们通常无暇顾及 , 或者习以为常 , 低头把紫菜挂在架子上 , 风一吹 , 光一晒 , 一滩滩的紫菜架发出不同的光芒 , 摇摇晃晃是竿影 , 也是人影 。

一天又一天 , 这是霞浦的秋 。
秋天有多少时光 , 霞浦就有多少光景 。

不禁自问 , 我们有多少秋天的时光?
大城的秋就像被一双大手扼住了喉咙 , 如叶圣陶所言的“有点儿味道尝尝”罢了 , 所剩无几 , 所感空虚 。

秋 , 当是一年中最有味的季节 。
既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 , 也是“秋风起兮白云飞”的清朗;
既是“何处合成愁 , 离人心上秋”的挂念 , 也是“月正圆 , 蟹正肥 , 桂花皎洁”喜贴秋膘的欢欣;
既是“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秋凉” , 是忧愁 , 也是“长风万里送秋雁 , 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宽阔......

它的甜美 , 它的酸苦 , 就算是带着笑 , 或者皱着眉头来品尝它 , 都胜过迷迷蒙蒙的、淡而无味的秋天百倍 。

与其不清晰 , 不如做个热烈的秋梦 。
去小城之秋吧 , 那里橙黄橘绿 , 正宜释放诗意;那里欢喜忧愁 , 正宜释放你我滚烫却压抑许久的心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