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艾滋女患者的真实经历:身患艾滋想步入婚姻,有多难?( 四 )



正如“艾滋病日”的主题所揭示的 , 作为曾经饱受歧视的患病者 , 小琴最渴望得到的是社会的关爱 , 然而却被贴上来“艾滋女”的标签 。
其实 , 就算这一患病群体拥有像小琴与小明那样的爱情和浪漫 , 但这两样东西也难以抵御艾滋病毒 , 难以完全化解她们的心理疾患 。
某次媒体见面会上 , 小琴含泪说出了令人动容的话:“年轻人 , 千万要远离毒品啊!但是请你们不要远离我们 , 我们不是你们的敌人 ,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艾滋’!”
“防艾抗艾” , 需要的不仅是每个人对生理卫生的注意 , 同时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包容 。
当时对于小琴和小明二人的负面评论虽然尘嚣日上 , 但令人欣慰的是 , 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其实一直都在 , 依然有一部分人在默默的付出自己的关爱 , 无论对小琴夫妻的身体还是心里。

第一双伸向小琴的“温暖的手” , 小琴的婚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 , 飞赴贵阳对她进行采访的《新民周刊》记者向她伸出的手:
“……但是仍然很少有人和她握手 , 当我们把手伸向她时 , 她还是哆嗦了一下 。 她的手 , 小而且冷 。 ”
而记者伸向小琴的手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误解 , 那一刻这双手温暖的不只有小琴的双手 , 更是温暖了她冰冻多时的内心 。

第二双“温暖的手” , 则是当小琴夫妻抵达北京后 , 前去迎接和采访的《京华时报》女记者朱峰的手 。
当时 , 细心的朱峰观察到在北京凛冽的秋风中刚下火车的小琴衣衫单薄 , 就把一个崭新的暖水袋送给小琴 , 还对她说“北京的天气比贵阳冷 , 这两天又降温 , 暖暖手吧”
见小琴貌似无动于衷 , 朱峰就试探性地接着问她:“冷吗?”
“有点 。 ”
“北京这两天降温了 。 ”
就势 , 聪明而善解人意的朱峰用自己那双温暖的手亲密地搂住了小琴的肩:“这样是不是暖和一点?”
等他们坐进了前来迎接的汽车里 , 一直紧张不安、不苟言笑的小琴 , 终于放下心中的戒备 , 摘下了脸上那副作为“武器”的墨镜 , 朝着朱峰挥手致意 , 并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结语
“时代的一粒尘埃 , 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
这句已经被烂熟运用的“名人格言” , 话俗理通 , 其所揭示出的人类命运规律是发人深省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昌盛 , “小琴们”的婚事将不再是吸引眼球的火爆新闻 , 人类精神的免疫力也会日渐提升 , 但新的挑战总会层出不穷 。 让我们以尽量用更包容的态度看待它们吧——无论是微观个体的感受 , 还是和更为宏大的时代格局 。
参考文献
剃刀边缘的爱情——贵州“艾滋女”其人其事<报道>新民周刊
“防艾大使”濮存昕致艾滋女公开信表新婚祝福<报道>人民网-京华时报
贵州艾滋女抵京没下火车 , 濮存昕将做证婚人<报道>《北京青年报》
朱惠斌 , 艾滋病人可以结婚吗?<期刊>《性教育与生殖健康》
王芳 , 是正面引导 , 还是炒作猎奇?——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报道的理性思考<期刊>《传媒观察》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旨在卫生健康公益宣传 , 不作商业用途 。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 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或者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 , 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 , 谢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