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跨越上千公里的异常信号传播现象 , 被称作【偶发E层传播】 , 是在上百公里高度的大气电离层E层 , 借助一颗流星实现的 , 确实有着可遇而不可求的另类浪漫 。
历史上类似的情况 , 近百十年来有可靠记录的仅有十几起 , 异常传播的距离从1000公里到6000公里不等 , 多数都是当地人接收到数千公里外某地方电台的广播信号 。
【借助等离子云进行无线电远距离传播示意图】
这种特殊的电磁波传播方式 , 有很大的偶发性 , 但同时人类也意识到这种传播方式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 一方面 , 我们晚上抬头看到流星是偶发事件 , 但放在整个地球的尺度看 , 每天地球遭遇的较大流星或者是人造物体 , 比如一些火箭残骸的数量有上千个之多 , 小流星更多 , 总量与发生频率还是很可观的 。 另一方面 , 这种通讯传播功率要求不高 , 距离跨度却很大 , 在卫星和常规通讯手段都失效的情况下 , 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传递 。
正是由于这种通讯方式可以应对极端情况 , 于是很多国家都斥资专门打造这种特殊的通信系统 , 称其为流星余迹通信 , 或者流星散射通信、流星突发通信 , 作为国家最后的一种应急通信手段 。
【这个不起眼的设备 , 就是流星余迹通信装置】
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 , 其实与一般通信区别不大 , 是需要双向确认的异步通信 。 系统由发送站A和接收站B组成 , A的任务是不间断的向天空发射呼叫信号 , 等待流星尾迹出现 , 一旦信号经过反射成功抵达B站 , B站立即发送握手成功信号传达给A站 , 这时的A站将利用剩余的零点几秒的时间窗口 , 快速发送预存的信息 , B站对其进行接收 。 若联系中断 , 则继续重复上述步骤 , 一点点的将剩余信息发送完毕 。
我们能看出 , 这个工作过程会断断续续 , 传播内容量较少 , 稳定性也不高 。 但这也确实是在极端条件下 , 人类拥有的最后的一种 , 可靠有效的远程通讯手段 。
这个系统可以在太阳黑子异常活跃、极光干扰、宇宙射线风暴、通信卫星全部失效、核爆炸等环境下 , 依然可靠工作 , 能确保实现2000公里范围的小容量通讯 。 而出现这种状况时 , 基本已经是遭遇了全人类级别的危机 , 整个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 可能都要靠这个系统来维系 。
【放在人类生存高度看 , 有些内部纷争 , 确实不值一提】
那我国在这个领域技术水平如何?有无相关设备呢?
大家可能想不到 , 我国刚建国不久就关注到了国外流星余迹研究动向 , 在50年代末就开始了流星余迹通信的研究 , 目的是解决我国广阔地域的远距离通信问题 。 1965年西电的专家们就研制出了第一代产品 , 随后还不断改进 , 可以实现北京到西安 , 酒泉到阿克苏的远距离通信 。 在这个领域 , 我国相关设备研究进度 , 与国外基本保持了同步 。 在一穷二白、吃糠咽菜搞科研的年代 , 能实现这个壮举十分不易 。
【真正通过了核爆检验的装备 , 全球也没多少 , 这种检测条件今后估计不会再有了】
大家可能更想不到 ,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这套通信系统 , 还真的在核爆中进行过测试 , 并通过了考验 。
流星余迹通信 , 作为一个国家通信的战略储备手段 , 要在任何突发情况下都可堪一用 。 1976年是中国最后一次进行高空核爆试验 , 西电的这套系统受命参与“712”核效应试验 。
结果发现 , 空爆核弹后 , 这套系统的通讯质量反而更好了 , 确实可以作为国家战略应急通信手段 。 1978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 , “流星余迹与电离层散射通信设备”作为重大科研成果荣获科学大会奖 , 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
一个现代广播的奇遇事件 , 引出了建国初期这些老前辈们的光荣壮举 , 缘分确实妙不可言 。
【这种系统的传奇并未在60年代结束 , 前些年国产新一代流星余迹通信设备已经研发成功 , 接力棒从开国时的那些老前辈手中 , 一代代传到了新青年们的手里 ,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吧】
推荐阅读
- 零八年,湖里捞出一种像果冻的生物
- 吞噬海水的巨兽,归墟和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
- 鲨鱼缺乏食物?埃及1游客被鲨鱼咬,岸上人只敢围观
- 鲨鱼也会主动向人类求医问药
- (原创)陈根:生物计算机,能为摩尔定律“续命”吗?
- 鲸鱼没有手,为什么长着人手一样的骨骼?
- 海豚为什么喜欢亲近人类?原来在海豚眼中,我们长这个样子
- 蓝鲸一次性排便2吨!被称为大自然的馈赠,其粪便到底有何作用?
- 鲸鱼拉出来的龙涎香,为什么会比黄金还贵?它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