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科幻小说的存在意义,其当前面临的创作环境解读,及给人的启示


解析科幻小说的存在意义,其当前面临的创作环境解读,及给人的启示


文章图片


解析科幻小说的存在意义,其当前面临的创作环境解读,及给人的启示



随着刘慈欣、郝景芳相继斩获雨果文学奖 , 并且刘慈欣小说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的广受赞誉 , 人们越来越多将目光投向科幻小说 。 其实 , 工业革命以来 ,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 科幻小说应运而生 。 可以说 , 从科幻文学诞生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 科幻小说热切地关注着地球上发生的问题 , 包括\"对太空行走和星球大战的荒诞演绎 , 入侵者对抗地球保卫者的情节剧、后弗兰肯斯坦时代的仿生杂交儿\" , 著名的环境批评学家劳伦斯·布伊尔也多次在他的著作《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中也多次提及科幻文艺作品 , 在这本著作他提到:\"整整半个世纪以来 , 对于生态学、地球危机、环境伦理学以及人类与非自然世界的关系 , 科幻小说投入的兴趣即使不能说始终如一 , 至少也是非常执着的 。 \"现如今 , 科幻小说发展势头猛烈 , 它的独特魅力除其中蕴含的喷涌而出的巨大科学魅力和瑰丽奇特的想象之外 , 还在于它不是空中楼阁 , 而是对于人类现实生存环境与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 我们关心人类的现在 , 更关心人类的未来 。

一、科幻小说中的生态中心倾向生态中心主义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的 , 反对以人作为价值观念中心 , 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认为生态圈的利益优先于个体物种的利益 。 对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下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的谴责已然成为科幻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 早期的科幻作品 ,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最后一个人》便讲述了在环境恶化之后的末日生存景象 , 中国早期的科幻小说作家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也是同样的题材 , 在小说中他设想了一个宇宙末日灾难 , 书写了人类在宇宙灾变时刻的抗争之路与救赎之道 , 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怀 。 更显著的例子是刘慈欣的《三体》 , 《三体1》中经历文革之灾的叶文洁目睹了建设兵团在大兴安岭无节制的的垦荒、砍伐行为 , 植被遭到破坏 , 大片的林海化为荒山秃岭 , 草原变成沙漠.人类膨胀的欲望导致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 , 对人类绝望的叶文洁意识到: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形成的 , 只有借助外在力量才能改变现状 。 由此她走上\"地球三体叛军\"之路 。 如果说《三体Ⅰ》只是向人类发出了生态环境的预警 , 那么《三体2·黑暗森林》所描绘的便是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以及人类走向自我毁灭 , 在刘慈欣的描写下\"沙漠从长城边一直推进 , 是一种插花式侵蚀 , 内地一块块好好地地方同时开始沙化 , 从各个点向外扩散 , 就像一块湿布被晒成干那样 。 \"而《三体3·死神永生》则意外着地球末日真正来临 。 刘慈欣用瑰丽宏大的古典主义手法描绘了一幅宇宙末日图景 。 当程心放弃黑暗森林威慑操作时 , 三体舰队立马开启了侵占地球的行动 , 人类的末日来了 。 末日灾难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 如人口拥挤、住房紧缺、粮食短缺、传染病爆发等等 。 社会秩序已经瘫痪 , 暴动与死亡随时发生 , 地球文明之火即将熄灭 。 生态中心主义是科幻小说家进行小说创作时重要倾向之一 , 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颠覆 , 谴责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地球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与破坏 , 呼唤人类关注生态圈的整体利益 , 关心环境就是关心人类自身 。

二、科幻小说的环境聚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 环境批评学者的生态视野焦点由\"荒野\"意义上的\"绿色景观\"逐渐扩展到由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塑造的\"棕色景观\"与其对话的复合景观中 , 对生态批评关注的环境对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 将城市空间纳入整体环境批评框架之内 。 科幻小说也是如此 , 面对城市环境的恶化 , 他们关心整个城市和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类 。 比如凌晨的《潜入贵阳》 , 九州出品的《毁灭之城》系列 , 夏笳的关于城镇的科幻小说 ,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郝景芳的《北京折叠》 。 这是一部中篇科幻小说作品 , 它走进许多人的视野是因为2016年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个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品 。 《北京折叠》聚焦的便是大都市中不同阶层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城市环境状况 。 它从上帝视角来俯视存在着三个折叠空间的北京 , 阶层的分裂与固化 , 主人公的恐惧和疏离 , 密集的城市 , 扭曲的环境 , 将人的心灵禁锢和异化 。 而无奈的是 , 人类居住的环境已然无法离开城市 , 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城市环境而言 , 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 , 科幻小说体现的对城市环境 , 人居环境的关照 , 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