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里的“杀戮之王”,为何是不足2公斤的黑足猫?它凭啥?


猫科动物里的“杀戮之王”,为何是不足2公斤的黑足猫?它凭啥?


文章图片


猫科动物里的“杀戮之王”,为何是不足2公斤的黑足猫?它凭啥?


文章图片

【猫科动物里的“杀戮之王”,为何是不足2公斤的黑足猫?它凭啥?】
猫科动物里的“杀戮之王”,为何是不足2公斤的黑足猫?它凭啥?


文章图片


猫科动物里的“杀戮之王”,为何是不足2公斤的黑足猫?它凭啥?


文章图片


地球上的食肉动物演化至今 , 猫科家族绝对算得上是“独领风骚”一般的存在 , 在近40种野生猫科动物里面 , 全都是吃肉的 , 而且更是有狮、虎、豹、美洲虎这般强大的存在 。 即便是一些中小型的猫科动物 , 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面 , 也是称王称霸的存在 。
论狩猎本领 , 几乎每一种猫科动物都非常强悍 , 但若非要给它们分一个高低的话 , 排在第一位的却并非是狮子或老虎这两个素有“百兽之王”称号的物种 , 而是一种叫黑足猫的毫不起眼的“小猫” 。

实力演绎什么叫“短小精悍”黑足猫是一种分布在非洲南部少部分地区的小型猫科动物 , 它的体型很小 , 即便是成年之后的雄性 , 平均体重也只有1.9公斤左右 , 雌性只有1.3公斤 , 记录中最大的个体为2.45公斤 。
从外形上看 , 黑足猫的头部比例比较大 , 与豹猫等小型野生猫科动物的相差很大 , 倒是更接近于家猫 。 顾名思义 , 黑足猫的脚底长有黑色的肉垫 , 因此得名 。
它们体态矮胖 , 尾巴也较短 , 身上的毛发柔软且浓密 , 毛色主要为浅黄色到黄褐色 , 上面布有斑纹 , 看起来很萌 。 如果你是第一次见这种动物的话 , 可能很大概率会将其认为是一只可爱的宠物猫 。

光从外表上看 , 人们很难将这种“软萌”的小猫与“杀戮之王”联系在一起 , 可事实的确如此 , 黑足猫性情十分凶残 , 能攻击体型大其4倍有余的小羊 。
作为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之一 , 实力演绎什么叫短小精悍 。 在非洲布须曼人的传说里 , 甚至认为黑足猫能够放到一头长颈鹿 。
虽然黑足猫能猎杀长颈鹿听起来的确有些荒唐 , 但当地人的这些传说 , 也侧面说明了黑足猫的凶悍 。 它们的狩猎能力极强 , 猎杀成功率极高 , 一晚上就能消灭10-14只老鼠 。

新陈代谢快 , 黑足猫食量大黑足猫多在人迹罕见的荒凉地带上出没 , 这类环境里面 , 猎物资源相对匮乏 , 所以它们必须保有较高的狩猎成功率 , 才能生存下去 。
另外 , 研究发现 , 黑足猫的新陈代谢速率比一般的猫科动物都要快 , 这就表示它们更兴奋、更灵活 , 同时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大 。 必须依靠大量的进食 , 来维持身体的机能 。
黑足猫平均只有1公斤多 , 但每晚却需要进食250克左右 , 大约占其体重的16.7% 。 自身原因和环境因素 , 使得黑足猫必须保证有较高的狩猎成功率 , 容不得它们有太多的失误 。

新陈代谢快虽然给黑足猫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 但也给予了它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超强的行动能力 , 这在狩猎过程中也有极大的帮助 。
黑足猫拥有多种狩猎方式 , 除了独居型猫科动物所采取的典型伏击式之外 , 黑足猫也常利用黑夜和遮蔽物的掩护 , 悄悄接近猎物 , 然后瞬间捕杀 。 对于它们来说 , 一晚上的时间有限 , 光靠伏击实在是太耗时间了 , 主动出击才是王道 。
在接近猎物的过程中 , 一旦猎物有所察觉 , 黑足猫会通过快速移动或者静止不动的方式来躲避猎物的视线 。

狩猎成功率极高 , 猫科里的“杀戮之王”在猫科动物里面 , 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狮子和老虎 , 然而它们虽然有着“百兽之王”的称号 , 是食物链顶层的生物 , 但它们的狩猎成功率并不高 。
单个的狮子狩猎成功率只有17%-19% , 三只成群狩猎的话成功率会增加30%左右 。
关于老虎的狩猎成功率 , 国际上有着众多的说法 , 比如老虎保护主义者塔帕尔认为老虎的狩猎成功在10%左右 , 而美国生物学家乔治·谢勒则认为仅有5% , 根据是他曾对印度坎哈国家公园里的孟加拉虎进行过观察研究 。
100次狩猎只有5次成功 , 此说法显然不能服众 。 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的研究之后 , 给出的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