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一年淤沙620万吨,枯水期泥沙见底,为何不大规模采砂?( 二 )



采砂对鄱阳湖形态的影响:河槽变宽 , 加深
诸多调查表明 , 无序的人为采砂并不是好事 , 不仅改变了鄱阳湖的蓄水形态 , 缩减了湿地面积 , 还加快了资源的流失速度 , 降低了鱼类的多样性 。
一方面 , 鄱阳湖的采砂点集中在松门山和湖口间的通江水道 , 采砂导致相应水域主槽加深 , 水道拓宽 , 结果就是全湖水位的下降 , 这显然不利于浅滩湿地的保护 。

鄱阳湖湿地
【鄱阳湖一年淤沙620万吨,枯水期泥沙见底,为何不大规模采砂?】研究表明 , 湖区每年采砂9000吨 , 通江水道的流量大约增加182.74m3/s , 全湖水位下降0.23~0.61m 。 这意味着 , 湖区的水量将由浅滩转移到深槽 , 许多洲滩过早出露 , 水淹时间大幅度缩短 , 无法满足湿地植物的生态需求 , 导致群落矮化、面积萎缩 。 同时 , 湖区的形态也更难恢复到“碟形湖”的状态 , 不利于越冬水鸟的栖息 。

很多人误以为 , 湖床深度增加 , 蓄水量就会增加 , 但这种情况仅限于丰水期 。 至于在枯水期 , 支流水源供给不足 , 水量“入不敷出” , 挖深湖床无法从源头增加蓄水量 , 只会导致有水面积减少 , 更多的湿地失去“半淹没状态” 。
另一方面 , 大量采砂也加快了泥沙的流失 ,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 鄱阳湖的泥沙来自于五河七口 , 部分随水搬运至长江 , 自然状态下以淤积为主 。 但在2011~2020年 , 泥沙状态已从“淤积”变为“冲刷” , 主因就是受到了人为采砂的影响 。

1956—2020 年鄱阳湖进出湖泥沙过程
这是因为采砂加剧了湖水的浑浊化 , 泥沙由沉淀状态变为悬浮状态 , 更容易随水体交换而流失 。 例如:2001~2005年 , 鄱阳湖北部采砂活跃 , 出湖泥沙突破1000万吨 , 最高达到1550万吨;2008年 , 湖区停产整顿 , 悬移质泥沙减少 , 出湖泥沙量下降到740万吨 。 2010年 , 采砂再掀高潮 , 出湖泥沙量增至1590万吨;2017~2018年再次整顿 , 采砂全面停止 , 出湖沙量降至530万吨以下 。

在出湖沙量增加的同时 , “五河”的来沙量却在减少 。 90年代以来 , 鄱阳湖流域的绿化率稳步提升 , 2010年就已达到61.7% , 水土保持成效明显 , 使得源头来沙不断减少;上游水电站建成蓄水、病险水库加固维修 , 库区拦沙作用增强 , 两方面因素也促使鄱阳湖的沙量“捉襟见肘” 。

当然 , 采砂的影响不止于此 , 另一个生态问题涉及到鱼类的繁衍难题:采砂破坏了湖床结构 , 减少了湿地面积 , 多种鱼类的繁殖受到影响 , 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
据统计 , 1980年前湖区常见的鱼类多达122种 , 刀鱼、鲥鱼产量颇丰 , 鳗鲡、银鱼常见 , 四大家鱼体大量多 。 到1982~1990年 , 调查发现的鱼种减少为103种 , 90年代末降为101种 。 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2010年 , 常见鱼类仅剩下84种 , 资源总量比80年代之前锐减了70% 。

既然如此 , 湖区的泥沙还能开采吗?鄱阳湖的砂石属于国家矿产资源 , 有关部门在做好科学论证、遵守法规、生态优先等前提下 , 适当、有序开采无可厚非 , 但放开采砂并不可取 。 若要保护搁浅的鱼群 , 最佳的策略也不是采砂挖深 , 而是合理调度水资源 , 适当补水;有条件的也可人工转运 , 虽然费时费力 , 但至少能进行小规模的补救 。
目前 , 这两种补救措施都在实施当中 。 首先是调度补水 , 鄱阳湖即将迎来候鸟的越冬高峰期 , 为塑造适宜的越冬环境 , 鄱阳湖保护区积极采取措施 , 开始引入修河等支流水源补水 , 尽快使蓄水形态恢复为“碟形湖” 。

其次是人为转运 。 每当鄱阳湖出现大面积的“鱼坑” , 大多是由渔政人员负责转运受困的鱼儿 , 最近又有热心网友加入了其中 。 据报道 , 湖区居民在发现一处“鱼坑”后 , 组织20多人的义工团紧急抢救 , 成功将上万斤野生鱼转运至赣江 , 可见生态保护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鄱阳湖的被困鱼群 , 您有什么好的救助建议?欢迎留言讨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