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右岸 , 目前是我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 但其水量并非主要来自长江 , 而是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简称“五河”)五大支流 , 其中又以赣江注入的水量为最大 。
“五河”的来水经鄱阳湖统一调蓄 , 再由湖口汇入长江 , 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江湖关系 。 鄱阳湖也因季节性蓄水、放水而成为了典型的吞吐型、过水型湖泊 , 湖区的景观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 “枯水一线 , 洪水一片”的特点十分明显 。
目前 , 鄱阳湖正处于枯水期 , 水量减少九成 , 大规模的退水引发了深受关注的生态问题:鱼类资源的养护 。 在枯水现场 , 一望无际的湖滩裸露在外 , 浅水坑聚集无数的鲤鱼、鲫鱼等野生鱼 , 不耐低氧的鲢鳙多已窒息 , 资源损失令人惋惜 。
除了密密麻麻的野生鱼 , 湖底的泥沙也显露无遗 , 透明度极低 , 水色宛如“黄河水” , 不利于野生鱼的长期生存 。 于是有网友提议:为何不趁着枯水期在鄱阳湖挖沙清淤?湖砂经济价值高 , 人工开采既能加深湖槽、提高蓄水量 , 又能为浅滩的鱼儿提供避难场所 , 减轻资源损失 , 还能创造经济效益 , 岂不是一举三得?
不可否认 , 鄱阳湖确实是一个天然的“沙库” , 从古至今不断淤积 , 湖底形成了深厚的泥沙基础 。 水文监测结果显示 , 鄱阳湖的多年平均入湖沙量达1533万吨 , 从湖口流入长江的出沙量为998万吨 , 再算上长江汛期的倒灌沙量 , 年均淤积量约为620万吨 。 在不同的年份 , 淤积量又有差异 , 但淤积时段都以丰水期为主 。
根据行业标准《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SL 42-2010的规定 , 泥沙的粒径大小分为不同类别 , 0.0062~2.0mm之间的才是砂砾 , 其中粒度0.1mm以下的为细砂 , 0.25~0.5mm的为中砂 , 0.5mm以上则为粗砂 , 这三类都是重要的建筑用砂 。 科研人员曾在鄱阳湖的庐山、都昌、永修等地采集57个沙地样品 , 以检验砂砾的粒度(含河滩处的湖砂) , 发现主要成分由中砂、细砂和粗砂组成 , 三者的含量之和超过95% , 价格昂贵的中、细砂占比最大 。
并且 , 鄱阳湖的泥沙还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自上而下粒径逐渐变深 , 表层多为壤土、黏土 , 厚度约5~15m;中层为细砂、中砂和粗砂 , 厚约10~30m;再往下则是卵石和砾石 , 埋藏深厚 。 从储量上看 , 鄱阳湖的泥沙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 , 再加上开采难度低 , 因而前景诱人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 全国基建行业迅猛发展 , 各地的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导致国内的砂石需求猛增 。 质量好、粒径适中、表面清洁的河砂、湖砂价格一路高涨 , 由此催生了日益庞大的采砂队伍 。
凭借丰富的砂石储量 , 鄱阳湖一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采砂地 。 特别是2001年以来 , 我国全面禁止了长江干流的采砂活动 , 受此影响 , 大量的采砂者不断涌入与长江相通的鄱阳湖 , 并在北部的入江水道聚集采砂 , 引发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
科学家利用近红外Aster卫星图像估算鄱阳湖的采砂船数量 , 计算得出2005年~2006年的采砂量高达2.36亿m3 ,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产量 , 相当于全国建筑用沙总需求的9% 。 根据齐述华等学者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数据 , 2001~2010年间 , 鄱阳湖的采砂规模达到260.4平方公里 , 挖沙深度平均达4.95m , 采砂量累计达12.9亿m3 。
推荐阅读
- 罕见物种!小伙河里钓了条“怪鱼”,外形奇特,误以为是保护物种
- 鄱阳湖干旱:村民开车进湖,疯狂捡鱼,网友痛批,到底是好是坏?
- 赣江水位下降,鳡鱼扎堆,外地钓鱼人驱车前往,有人一天钓上百斤
- 鄱阳湖干涸,村民开车进湖捡鱼,没想到禁渔期捡鱼危害这多大!
- 鄱阳湖大面积干涸,黑鱼、鳜鱼、翘嘴到处都是,有人用小车拉鱼走
- 中华鲟现身上海!38年放生700万尾,中华鲟为啥还没有鱼满为患?
- 2000年,河南一女人与丈夫吵架,引起公安怀疑,逮捕后被判刑
- 鄱阳湖进入极枯水期,水位跌破8米,真应了曾仕强泄露“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