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 , 丝绸朋克的本质 , 是看到东方工程和技术体系的闪光点 , 并用独特的文化审美予以包裹 , 提供了一种对于技术、社会、后人类等议题的新想象 。
但需要强调的是 , 丝绸朋克仍是科幻流派中较为弱小的一支 , 并且还在不断演变 。 丝绸朋克作品的创作 , 主要有三个突出的困境:
一是我国的历史技术体系、神话体系、审美语言等没有得到系统梳理和充分探索 。 科幻承载着人们求新待变的渴望 , 而相比表达蒙古文化的草原朋克、展现非洲风貌的非洲朋克、亚特兰蒂斯那样并不存在的海洋朋克 , 基于中国科技、工程与工艺的丝绸朋克 , 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 。 但是 , 一些华裔作家或外国作家创作的“丝绸朋克”式作品 , 很容易就成为东方主义审美 , 将中日韩、东南亚等地的传统元素混为一团 , 也就难以引发中国读者的广泛共鸣 。
(“丝绸朋克”作品《在路上》)
二是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不难看出 , 其实历史上大量中国科幻作家都创作过类似“丝绸朋克”风格的作品 , 但能被翻译到全球的作品占比很小 。 《三体》的影响力也得益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 而译者刘宇昆本人既有科幻创作能力 , 也有较高的中文素养 , 但还有大量具备中国科幻美学意蕴的作品没有得到有效的介绍和传播 。 解决走出去的问题 , 丝绸朋克成为赛博朋克乃至整个科幻体系中重要的流派之一 , 而中国作家、中国性作品一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
三是中国影视技术的现实短板 。 今天 , 科幻作品本身正在经历快速的迭代 , 文本形式的小说随着杂志等纸媒的式微 , 也需要电影、电视、游戏、有声读物等IP衍生作品的加持 。 但科幻作品改编十分需要高质量的后期 , “五毛特效”会让一部作品的质感和吸引力大打折扣 , 而相比好莱坞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体系 , 中国在后期制作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目前除了《流浪地球》外鲜少有科幻IP改变的影视出圈 , 尚在襁褓中的国产电影《三体》也引发了很多书粉对成片效果的担忧 。 一方面 , 影视作品可以让更多人直观地接触中国科幻并被吸引;另一方面 , 中国科幻的影视化也会催生产业链技术的进步 。 比如《流浪地球》的探索之后 , 我们又迎来了《独行月球》《明日战记》这样的国产科幻片 。
(游戏《Opus: Echo of Starsong》)
一百多年前 , 鲁迅在翻译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时写道 , 中国科幻文学“就像独角兽角一样罕见 , 它以某种方式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智力贫困” 。
今天的中国 , 在智力和科技上已不再贫瘠 。 显然 , 是时候重新将中国科幻嵌入到世界的拼图当中了 。 而丝绸朋克 , 或许是漫长旅途中那一条已然清晰的道路 。
推荐阅读
- 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人类多次收到神秘信号,霍金:别回复
- 重大发现!《自然》封面:中国科学家发现世界级化石库,揭秘“从鱼到人”关键环节
- 科学家让实验室里培养的脑组织学会了玩《Pong! 》
- 强大得令人恐惧:这台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看见“三体”行星上的细节
- 俄罗斯版《三体》:毁灭人类的往往不是肉体,而是持久的精神愚昧
- 我80后,做5年空姐,没能跟土豪谈场恋爱,执飞时经常收到小纸条
- 《三体》:人类文明进化,黑暗森林法则,二元箔降维度,脑洞大开
- 人类自愿灭绝运动:没有三体入侵,“降临派”下手依旧特别狠!
- 糟糕透顶的诺贝尔化学奖名词翻译背后,藏着伟大的医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