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世界上最小的蟒蛇是珀兹星蟒 , 它刚出生时体长还不足20厘米 , 成年后的体长平均也只有50厘米左右 , 且不说在蟒蛇中 , 就算扔到毒蛇中 , 也算是小个体了 。 而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 , 最大个体体长达到了5.58米 , 这个体长即使放到蟒蛇中 , 也算是中等以上了 。
不过 , 从整体上看 , 蟒蛇的体型确实要比毒蛇大一些 , 因为毒蛇的平均体长在1.5-2米之间 , 而蟒蛇的平均体长至少要在4米以上 , 像缅甸蟒甚至可以达到8.2米 , 所以 , 并不是所有的蟒蛇都比毒蛇大 , 但大多数的蟒蛇要比毒蛇大 。
那么 , 蟒蛇与毒蛇的这种体型差异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不是更大的蟒蛇要比有毒的毒蛇危险性更高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两个问题 。
蟒蛇和毒蛇的体型差
早在距今约9400万年前 , 蛇的祖先出现了 , 不过此时的它们刚刚开始进化 , 依然保留着像其他爬行动物那样的四肢 , 它就是早期的蜥蜴类 。
不过 , 在漫长的演化中 , 蛇的祖先选择了穴居的生活方式 , 狭小的洞穴让四肢变得越来越鸡肋 , 所以一部分向四肢逐渐消失演化的蛇活了下来 , 慢慢的才有了如今的蛇亚目 。
在蛇的演化中 , 有着三个不同的大方向:毒性、无毒以及大体型 , 目前科学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毒蛇并不是演化出来的 , 而是来自于祖先基因的强化 , 也就是说早期的蜥蜴其实就已经具备了毒性 , 只不过 , 在后来的演化中 , 一部分蛇保留了早期蜥蜴的毒性 , 并且逐渐的强化了毒性(毒腺越来越发达) ,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 , 毒蛇以较小的体型依靠毒液就能杀死较大的猎物 , 举个例子 , 老虎狮子等动物属于陆地食肉动物中较大的个体 , 但是如果被眼镜蛇咬伤 , 它们是会死亡的 。
显然 , 具备毒性的蛇能够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 , 因为它们捕猎更加的高效 , 捕猎的猎物也可以更大 。
而无毒蛇就是那一部分将祖先的用毒能力弱化的存在 , 它们在各自的生态位中 , 主要以老鼠、鸟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 靠着伪装色 , 能够出其不意的偷袭猎物 , 靠着细长的身体能够深入鼠洞 , 将老鼠“灭门” , 它们即便没有毒性 , 依然可以很好的生存 。
最后就是蟒蛇了 , 蟒蛇是无毒蛇的一个演化支 , 它们与其他的无毒蛇最大的区别就是依然主要在地面上活动 , 很难捕猎鼠洞中的老鼠 , 这就对它们的体型有了很高的要求 , 换句话说 , 在体型变化的基因突变影响下 , 只有那些倾向于体型越来越大 , 越来越粗壮的无毒蛇才能更好的在地面上生存 。
因此 , 毒蛇与蟒蛇其实是蛇在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基因突变导致的 , 毒腺的基因突变使得一部分蛇在用毒能力上越来越强 , 一部分蛇在体型越来越大时得到了好处 , 它们的这些基因突变都能完美的被自然选择给保留 。
而且从目前的化石来看 , 蛇类的繁盛是在恐龙灭绝之后 , 当时生态位的空缺 , 让躲过了白垩纪大灭绝事件的蛇有了足够的食物和空间 , 所以到了距今约6000万年前 , 温暖潮湿的气候下 , 最大蛇泰坦巨蟒演化出来了 。
泰坦巨蟒的出现是无毒蛇向更大体型演化的标志 , 而且从当时泰坦巨蟒以吨鼻鳄为食来看 , 靠着庞大大体型 , 它也确实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 。 只不过 , 太大的体型过度依赖于体型更大的食物以及稳定且高的温度 , 所以当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大型的龟、鳄鱼消失后 , 它们也就灭绝了 。
不过 , 依然有部分体型较大的蛇生存了下来 , 形成了蟒科以及蚺科 , 这才有了如今的网纹蟒、缅甸蟒、亚马逊森蚺等大型的蛇类 。
推荐阅读
- 眼镜王蛇:最“拽”的毒蛇!一旦发现这几个信号时,赶紧走为上计
- 性格胆小、温柔的银环蛇,千万别招惹,会突然暴起伤人
- 食物链顶端的“眼王”!凭借“闪现”走位,同类相残,杀敌无数
- 星协 | 浩瀚宇宙天体
- 盘点10种地球上的最毒生物:有的一碰即亡,能瞬间毒死60个成年人
- 未来的生物可能会更大?探秘他们的进化
- 雕中之王,决战毒蛇之王,八招绝命!
- 你见过专门吃蛇的蛙吗?这种蛙最喜欢吃响尾蛇,还是牛蛙的亲戚
- 蛇类煞星“眼王”,在繁衍后代上“怂”了?原来伴侣才是最恐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