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卓得知身份后,养父母没问他是怎么想的,却关心民警是怎么说的

【孙卓得知身份后,养父母没问他是怎么想的,却关心民警是怎么说的】

孙卓得知身份后,养父母没问他是怎么想的,却关心民警是怎么说的


文章图片


孙卓得知身份后,养父母没问他是怎么想的,却关心民警是怎么说的


文章图片


孙卓得知身份后,养父母没问他是怎么想的,却关心民警是怎么说的


导读:孙卓得知身份后 , 养父母没问他是怎么想的 , 却关心民警是怎么说的!

一家人终于团圆 , 《亲爱的》原型孙海洋找回了失散14年的儿子 , 最该感谢的是另外一位失散的孩子符建涛 。
和孙卓不同 , 符建涛这个孩子更加敏感 , 也可能是小时候和父母的共同经历较多 , 所以在被拐卖之后脑海中一直留存着关于亲生父母的记忆 。
在被拐卖的岁月里 , 符建涛自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被从外面弄回来的 , 所以他和养父母之间一直隔着一层纸 。
戳破这层纸 , 他用了十四年的时间 。

孙卓在被拐卖的岁月里 , 他和养父母以及姐姐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 , 而符建涛则不同 , 他甚至不能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 , 向养父母哭闹 , 因为他的养父母说过一句话:“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 把你卖掉!”
他对这句话的印象极为深刻 , 所以他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 是残缺的 。 这也就注定了孩子的早熟 。
符建涛几乎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亲生母亲 , 这次时隔十几年的拐卖儿童案得以破案 , 就是他的功劳 。
符建涛主动给生母打电话 , 确认了身份 , 后续经过DNA比对 , 证实了身份 , 由他提供线索 , 孙卓的身份也得以确认 。

两家人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 , 决定了两个孩子的不同性格 , 也决定了符建涛对整件事情看得更透彻 , 他懂得自己的来历 , 懂得自己在养父母一家的真实地位 。
所以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到生母身边 。
而孙卓选择了回到养父母身边 , 根本原因在于他在养父母的家庭中从未感受到“陌生感” , 甚至当大姐跟他说他是捡来的 , 他依然不肯相信 , 由此可见他真正融入了后来的家庭 。
但这份亲情是真实的吗?在孙卓看来是无比真实的 , 客观上来讲却是不接地气的 , 是漂浮于空气中的空中楼阁 。 孙卓在养父母心中的本质地位 , 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 只有在亲生父母身边 , 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孩子 。

18岁的孙卓看不透这一点 , 它需要时间 , 一方面需要培养与亲生父母的感情 , 另一方面需要理性认识他在养父母家庭的地位 。
当孙卓得知自己的身份之后 , 他因为担心养父母太难过 , 没有主动问太多 。 但养父母却只问了一个问题:“民警是怎么跟你说的?”
正常来说 , 儿子担心养父母 , 养父母也应该最担心孩子是怎么想的 , 而他们却更关心民警是怎么说的?与其说是关心民警的说法 , 不如说更害怕自己会坐牢!
事到如今养父母的内心状态可以理解为 , 孩子离开与否已经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了 , 唯一所求就是不被判刑 。

符建涛生母5岁丧母、9岁丧父 , 跟弟弟相依为命 , 弟弟也被误杀 , 好不容易振作起来 , 儿子又被拐跑了 , 一走就是14年 , 儿子愿意回来跟她生活 , 算是老天爷睁开了一次眼;
孙卓亲生父母这一边相对好一些 , 生了一个小儿子 , 经济条件也不错 , 孙卓不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 但在这件事情上面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 有哪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孝敬拐走自己孩子十几年的人呢?说到这里 , 也就能够理解她为何不肯原谅儿子的养母了 。
孙海洋一家人明确表态 , 希望孙卓能够留下 , 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等着他 , 希望一家人团聚的梦想不会破灭 。 说句现实的话 , 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 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才是正确的选择 。 放心不下养父母 , 可以时常过去串门 , 相信亲生父母也是可以理解的 , 但不要反过来 。
孙卓和符建涛的前半生拥有同样的命运 , 后半生的命运也交到了他们自己手上 。 孙卓应该学学符建涛 , 早日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 14年时间失去了太多 , 应该让一切重回正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