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潘建伟:竞逐世界科学前沿,欲建中国的百年实验室( 二 )



潘建伟和导师张永德
期间 , 潘建伟接触到了当时国际上正在迅猛发展的量子力学 , 然而 , 对于这一未来物理学的主流方向 , 国内的研究却十分落后 。 思虑再三后 , 他决定出国深造 。
经导师推荐 , 潘建伟前往世界量子力学重镇奥地利 , 在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而他的导师便是后量子实验研究的大师塞林格 。 后来 , 塞林格受邀于维也纳大学担任物理系讲席教授 , 潘建伟跟随导师前往 , 并于1999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
塞林格对潘建伟的教导 , 绝不仅仅是在做实验上 。 作为一名导师 , 塞林格有极强的人格魅力 , 对学生谆谆善诱 , 悉心指导 , 尊重学生的意愿 , 对潘建伟的影响很大 。
成名之后 , 潘建伟曾经提到 , 有一天塞林格见潘建伟深夜还在实验室工作 , 便问他:“为什么工作到这么晚?”潘建伟打趣地回答:“我是在为你工作呀” 。 塞林格听完 , 严肃地对他说 , “不 , 你是在为你自己工作” 。
这句话让他想起当年选专业时 , 父亲对他说的话 。 确实 , 他选择物理 , 完全是出于兴趣 , 绝不是为了他人 。 做自己喜欢的事 , 是支撑他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量子力学研究的原动力 。

中科大
02 科学只有第一 , 没有第二中国有句古话:“文无第一 , 武无第二 。 ”其实 , 科学也是“只有第一 , 没有第二”——任何科学发现 , 只有第一个做到的人才会被记住 , 因此 , 塞林格鼓励潘建伟 , 要“to be the first(争做第一)” 。
【中科大潘建伟:竞逐世界科学前沿,欲建中国的百年实验室】一般人很难想象 , 一名科学家要做到“第一” , 究竟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 然而 , 这种付出 , 在潘建伟的每一天都在上演 。
潘建伟的量子力学之路 , 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踏上的 。 在中科大读本科时 , 潘建伟的量子力学并不是学得最好的 , 反而是四大力学中最差的 。 但他并没有因此选择其他领域 , 而是决定要攻克这个“弱项” 。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或许这就是“天才”与生俱来的魄力 , 也是进军科学前沿必不可少的韧性吧 。
在奥地利留学时 , 潘建伟原本是学习理论物理的 , 但是他阻挡不了他对实验物理的思考 。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 , 独立提出了“对量子态进行隐形传输的实验方案” 。 当天兴奋地报告给小组时 , 却被导师塞林格反问:“你不知道这就是量子态隐形传输的理论方案吗?你不知道我们另一个小组正在做这个实验吗?”

潘建伟在奥地利留学?
潘建伟听完 , 并没有因此而沮丧 , 反而“不知天高地厚”请求导师让他加入实验组 。 独具慧眼的塞林格打破常规 , 答应了潘建伟的请求 。 就这样 , 潘建伟完成了完美转型 , 也由此确定了他一生的研究方向 。
作为半路出家的“实验物理学家” , 潘建伟为了尽快掌握实验物理的知识和技巧 , 几乎整天都呆在实验室里 , 通宵达旦那就是常规操作而已 。
事实证明 , 潘建伟没有辜负塞林格的信任 。 1997年 , 潘建伟作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态隐形传输》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 被誉为是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 , 还被列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之一 。

潘建伟与塞林格的团队
后来 , 潘建伟作为学生带头人 , 带领学生团队进行科学研究 , 也时常鼓励学生“花10倍的时间做一件重要的事 , 比一倍时间做10件不重要的事情要好得多 。 ”
这种严于律己、精益求精的作风和态度 , 成为他学术路上攻无不克的“法宝” 。 就拿量子计算机来说 , 中国的“九章”的运行速度币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快100万亿倍 , 无不令国外同行拍手称绝 。
03 从世界一流 , 到百年老店如今 , 中国在量子力学领域能够与欧美科技强国抗衡 , 离不开潘建伟孜孜不倦的付出 。 在国外深造时 , 面对优越的科研环境 , 潘建伟没有心动过 , 他一心想着的 , 就是学成归来 。
回忆起初次与塞林格见面时的情景 , 潘建伟依然记忆犹新 。 导师问他:“你将来有什么打算?”潘建伟直截了当地说:“我想在中国建一个像你这个实验室一样一流的实验室 。 ”
这个质朴而又伟大的梦想 , 陪伴了他的整个研究生涯 。 经过十年的努力 , 他在中科大组建的量子信息实验室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 他有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把实验室开成“百年老店” 。
他要做的 , 是把实验室办成向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德国德国马普所一样的实验室 , 不仅有重大科学突破 , 还必须能世代传承 , 经久不衰 。 为此 , 潘建伟从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