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潘建伟:竞逐世界科学前沿,欲建中国的百年实验室( 三 )



潘建伟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合影
1. 毫不保留地全盘搬回
怀揣着报国的梦想 , 潘建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 , 就着手准备回国发展了 。 2001年 , 潘建伟的项目申请成功 , 获得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总共640万元资金支持 , 基本可以满足量子力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 于是 , 在导师的反对与挽留下 , 潘建伟毅然回到中科大 , 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 。
然而 , 受到当时薄弱的实验条件的限制 , 潘建伟为了不影响研究进程 , 不得不奔波与奥地利、德国等地 , 与先进的团队展开合作 。 他被海德堡大学聘为玛丽·居里讲席教授 , 进行量子存储的合作研究 , 把国内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学习交流 。
潘建伟不远千里奔波劳累 , 却因为长期在外 , 被扣上“假回国 , 真骗钱”的罪名 。 他内心的压力 , 可想而知 , 只能独自默默承受 , 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 。
2008年 , 当他把海德堡大学的看家本领都学到手了 , 便带领全部团队、设备回到国内 , 成为中科大的全职教授 。 大到激光器 , 小到一个镜片 , 整整120页的搬家清单 , 无不昭示着他不改的初心和崭新的开始 。

潘建伟在工作中
2. 建立全方位合作交流
为了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 促进国内科研进步 , 建立内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
即使在出国留学期间 , 学业繁忙 , 潘建伟也会在暑假抽出时间回到中科大进行短期交流 , 以助于中科大学子学习先进成果 。
学业有成归来后 , 他也和导师塞林格、以及自己在维也纳大学的同事保持紧密联系 , 亲自前往当地与科研小组展开合作 。
2016年 , 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 , 潘建伟便抛下高涨的声誉和媒体的热捧 , 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 , 去筹建新的量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这个中心 , 未来将作为中科大与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进行长期、深度合作的平台 。
直到今天 , 潘建伟一直与国内外的同行保持紧密合作交流 , 互通有无 , 共同进步 。 只不过 , 往昔中国人一味地走出去的情景越来越少 , 如今是更多人来到中国 , 来到潘建伟所领导的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学习交流 , 足以说明我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 。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3. 不拘一格降人才
要建世界一流实验室 , 可能在一个人的带领下能实现 , 但要建立百年实验室 , 最重要的是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能主导未来的 , 终究是年轻人 。 潘建伟给予年轻人选择的权利 , 除了实验室重要的战略方向之外 , 会把讨论和选定新研究方向的机会交给年轻人 , 并时不时催促他们独立开展工作 。
另一个重点 , 便是给年轻人创造平台 。
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德国的马普所 , 都是世界顶尖的百年实验室 。 潘建伟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和资源 , 推荐优秀的学生到世界各地的研究所去学习 。 他的得意门生 , 研究量子点的陆朝阳、做冷原子物理的陈宇翱 , 就曾求学于这两个实验室 。
量子力学的实验是多学科结合的研究 , 潘建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学科 , 推荐他们到美国、法国等地的实验室 , 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得到最好的教育 。
这些学生学成归来 , 都会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 , 带来最新的科研成果 , 也带来不同实验室的治学态度 。 每个人各取所长 , 融会贯通 , 就能在逐渐在实验室里沉淀出有独特的文化 。

潘建伟和团队
04 把中科大变成科学中心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的办公楼 , 刻着著名物理学家、中科大近代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赵忠尧生前的一段话:“回想自己一生 , 经历过许多坎坷 , 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 , 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 , 但国家尚未摆脱贫困与落后 , 尚需当今与后世无私的有为青年再接再厉 , 继续努力 。 ”
这句话不断地勉励潘建伟团队 , 乃至所有的中科大人永攀世界科学高峰 。 自从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始 , 潘建伟所做的研究就与中科大紧紧相依 。 伴随着这句振聋发聩的召唤 , 潘建伟建立百年实验室的决心更加坚定 , 也更有信心 。

潘建伟在实验室
20年来 , 潘建伟在中科大所取得的成就 , 几乎为他赢得了所在领域的(除了诺贝尔奖之外的)所有荣誉 , 当然也包括国内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主导的世界上收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即将开通 , 届时将率先实现“天地一体化”洲际量子通信网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