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载的都城,无处不在的牙人:从宋代商贸中,看宋人的生活管家( 三 )



宋廷对“官方牙人”的一些要求俗话说 , “欲戴皇冠 , 必承其重” 。 宋代牙人在商品经济社会风雨化龙 , 但因为阶级缘故 , 到后来不得不受政府钳制 。 加入官府 , 成为附庸 , 既有其便利性和正统性 , 但无可避免 , 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 再想回到汴京市井里的无忧无虑 , 那又几乎无可能 。
①、“官方牙人”不得经商
牙人作为行业“专家” , 由中介转变为买卖方 , 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 可当成为了“官方牙人”之时 , 这样的随心所欲就不存在了 。 熙宁七年 , 曾布在变法中有所补充:“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市易争买卖者 , 一切循其意 , 小则笞责 , 大则编管” 。 这里所指的牙人群体 , 就是当时的“身牌”牙人 , 因此 , 牙人不再自由 , 交易范围也开始受到限制 。 在北宋中前期 , 牙人转变为商人的案例尤其之多 , 而北宋政府之所以如此限制 , 一是为了保证官方有持续可用的“经纪人” , 二是为了避免牙人通过官方属性破坏市场平衡 。
②、牙人“公职化”
“公职”即繁琐 , 虽繁琐 , 但却必要 。 牙人的都一大特色是自由 , 但随着单位的限制 , 自由便不可期 , 除此之外 , 官方牙人还陷入“公务员”泥潭 。 《作邑自箴》里曾对官方牙人的工作有所描述 , 其中有一个极为特色的便是记账本 , 此记账本非单纯的记账 , 而是替宋廷记账 。 从时间到人数 , 对象到货物 , 都有严格的格式限制 , 而且官方属性极强 , 与其说是账本 , 更似低配版的“县志” , 由此 , 可见牙人获得官方身份后 , 所受肘摰极大 。
③、牙人门槛高难度化
宋代官方牙人 , 很大一部分是要流动到边境市场 , 即“榷场”以及“和市”中去 。 宋廷随着官方牙人的增多 , 也开始有着能力限制 ,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心机手法 , 捷若鬼神” , 这等要求 , 可以说是较为严苛的 。 而除此之外 , 牙人在参与贸易后 , 还得提醒双方缴纳必要的贸易税务 , 这与如今的中介不同的是 , 宋代牙人除了起到税务的计算作用之外 , 还要有着一定的“收款能力” , 所以 , 宋代牙人更似“税务局”派出的交易员 , 既要懂得行情 , 又要会公务 , 即便在今时今日 , 不接受专业培训 , 也依然难以做到 , 可见宋代后期牙人的门槛之高 。

牙人是宋代中小型商人的智慧管家(三)宋代对于贸易的促进是抱着积极态度的 , 在官方上虽然“贱商抑商” , 但实际上对于中小型商人的贸易往来有着极大的鼓励 。 其本质并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 , 更是加快商品的流动速度 , 加快宋代国家的民生建设 , 贸易只是主要载体之一 ,
在仁宗年间以及神宗年间 , 官方牙人通常要从汴京出发出往一些物产极为丰富之地 , 为官方和私民的贸易进行促进作用 。 而在汴京层面 , 无论是规划到首都板块的“官方牙人” , 还是没有身份“私牙” , 都曾代替大多数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中小型商人寻找消息渠道 , 且代售货物 。 其中主要的商品有“米”、“纺织物”、“瓷器”、“特产”等等 , 他们被称为“米牙”、“纺织牙”等等不同名称 , 他们起到的实际作用 , 就是加快货物的流通 , 是经济交通的指挥员 。 北宋晚期 , 汴京人口已经爆炸 , 楼房的不断升高 , 就可看出汴京同样面临着庞大的秩序压力 , 但北宋并未曾奔溃 , 且还在《清明上河图》之中井然有序 , 不得不说 , 市井层面 , 牙人之功 , 功不可没 。
也因为他们对中小型商人的帮助 , 让贸易的流动提高了效率 , 这是存在着多赢性的 , 对牙人群体而言 , 赚取到了牙钱 , 而对于贸易双方来说 , 更是直接达到买卖需求 , 这很大程度润滑了汴京和北宋国家的贸易信用环节 , 牙人是商人的管家 , 更是北宋经济的润滑剂!

结语:牙人从最早的“马市”贸易 , 逐而演变至各行各业的精英 , 与此共生的是 , 发达的经济增长 , 商品多样化 。 宋代是一个跛脚的时代 , 军事虽积弱 , 但经济却赶超盛唐 , 可以说 , 这和统治者的手段有关 , 也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 牙人的发展 , 既理性也意外 , 但不可磨灭的是 , 从漫长岁月走来 , 他们都不曾消失的身影 , 想来大多数宋人在汴京街头茫然的时刻 , 都总有一个“牙者”带着微笑来到你的身旁 , 无关情怀 , 仅是述说一个时代的常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