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钠喷射到外逸层不是单个事件就可以做到的 , 而是热蒸发、光子激发、冲击蒸发等多个过程的综合结果 , 对这一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太阳 , 太阳辐射对钠尾的加速作用使得钠尾末端的速度达到了11公里/秒 。
在地球上 , 业余爱好者也同样可以观测到壮观的钠尾 , 在装备589纳米波段滤镜后 , 只需要将望远镜转接单反相机 , 调高感光度并延长曝光时间 , 最后不断追踪连续拍摄水星 , 就可以得到水星钠尾的成片 。
推荐阅读
- 2022年物理诺奖揭晓,量子通信之父原来是他,这公平吗?
- 颠覆性发现!中世纪时期就有了“纳米材料”!
- 中国量子卫星图片现身诺奖现场,为何获奖的却是三位欧美科学家?
- 100岁杨振宁终于赢了,多年前一句“盛宴己过”,印证如今的诺奖
- 潘建伟院士无缘登顶诺奖 其量子科技杰出贡献依然闪耀世界
- 潘建伟的导师获诺贝尔奖,背后离不开潘建伟
- 没得诺贝尔奖的潘建伟让一些人露出了尾巴
- 遗憾!今年或许是潘建伟院士距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的一次
- 研究地球的科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