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抱怨( 二 )


如果你反其道行之 , 那抱怨就会成为一把利剑 , 反过头来刺伤自己 。
抱怨 , 本质上是自我折磨 。

生活变好 , 从戒掉抱怨开始
很赞成作家詹姆斯的一句话:
“你是今天的思想所造就的模样 , 也将被明天的思想牵引着向前走 。 ”
这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改变想法和思维模式 , 就能改变生活 。
消极的念头播撒有毒的种子 , 只会让生活长满荆棘;积极的想法 , 催生向上的力量 , 会让一切向好 。
在书里 , 威尔讲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
一个公司更换了语音邮件系统 , 职员们只需向话筒说一声“收取信息” , 就可以接收邮件 。
可事实证明 , 这并不是一项多高明的改进 , 员工们时常因为信号不好 , 喊十几句“收取信息”也收不到邮件 。
一个女同事因此焦躁不安 , 一旦收不到邮件 , 就拿起听筒大骂 , 甚至愤怒地摔摔打打 。
可面对同样的事情 , 有个小伙子却不这样 , 起初他也抱怨 , 但很快就开始研究怎么解决 。
他归纳了几条整改建议 , 反复与技术部门沟通 , 终于在几周后 , 顺利解决了问题 。
他因此深得领导青睐 , 一年后晋升为部门主管 。 而那位只知道埋怨的女同事 , 却因为频频出错被辞退 。
威尔说:“抱怨产生的负能量 , 必须在停止抱怨后 , 才能消散 。 ”
而人生变好 , 恰恰是从戒掉抱怨开始 。
在书里 , 威尔列举了不少力证 。
有人经商被骗损失惨重 , 却在放下怨恨后 , 得以东山再起;
有人身患重疾埋怨老天 , 却在看开后 , 身体有所好转;
还有人遭遇车祸、枪击等突发意外 , 慢慢释怀后 , 回归了生活正轨 。
这几年 , “内耗”这个词风行网络 , 其实 , 抱怨就是典型的内耗 。
它消耗我们有限的脑力、体力 , 让我们疲惫不堪 , 根本没精力迎难而上 。

媒体人@古典提出过一个“受害者天堂”的概念 。
他说 , 很多人在遭遇坎坷和不公时 , 第一时间 , 为自己贴上“受害者”的标签 。
然后聚集在某处 , 倾诉委屈 , 互相埋怨 , 看似来到了充满同类的天堂 , 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 。
想要生活起色 , 必须先停下抱怨 , 你才有力气往前走 , 直至走出困境 。
就像威尔说的 , “痛苦—抱怨—更痛苦—继续抱怨”是恶性循环 , 必须从抱怨这个环节下手 , 才能进入“积极—快乐—更积极—更快乐”的良性循环 。

真正厉害的人 , 从不抱怨
看书的时候 , 给我印象最深的 , 是一个叫芙蕾达的老太太 。
年轻的时候 , 她可是个大美人 , 一双蓝色的眼睛 , 灵动且迷人 。
之后嫁得如意郎君 , 生儿育女 , 日子过得安稳幸福 。
【《不抱怨的世界》: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抱怨】谁曾想 , 祸从天降 , 她在一次外出时 , 遭遇了严重的车祸 , 轮胎从她美丽的脸上碾压了过去 。
眼睛被挤出眼眶 , 嘴巴裂到耳边 , 她隐约听见众人的惊呼 , 却不知自己已经面目全非 。
几个小时后 , 她被送去医院 , 疼痛像烈火焚身 , 但很快 , 她就因为昏迷失去了知觉 。
等她再醒来 , 得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她被毁容了 , 且难以修复 。
大家本以为芙蕾达会崩溃 , 却不想她竟然说:我恨那个司机 , 但我原谅他 , 因为我想尽快好起来 。
之后的几十年 , 芙蕾达经过22次整容手术 , 才拥有了一张看起来不那么可怕的脸 。
人们从未听过她抱怨 , 更没看见她哭过 , 反而时常听见她拿自己的假眼球开玩笑 。
她像从前那样 , 自信地站在镜子前 , 看着微笑的自己 , 说:“你瞧 , 这假眼球一点不比真的差” 。
车祸后 , 她做起了小买卖 , 还把几个孩子培养成才 。
芙蕾达83岁这年 , 威尔受邀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 完全被她的乐观与活力折服 。
他在书里写道:芙蕾达一进来 , 整个屋子都明亮起来 , 你完全看不出她已经80多岁了 。
大家都以为那场车祸足够毁掉她 , 但在芙蕾达这里 , 车祸、毁容、病痛 , 不过是美妙人生的一个插曲 。
芙蕾达笑着说:那场车祸无法改变我 , 我还是之前的那个美人 , 只不过现在是内在美 。

看完芙蕾达的故事 , 我想起白岩松的一句话:
没有谁是容易的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 , 委屈、挣扎、奋斗 , 没什么可抱怨的 。
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 是接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