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电流突破2.5兆安,距离终极能源还有多远?( 二 )


磁约束核聚变在技术方面更加成熟 , 更容易实现 , 届时只要把投入产出比提高上来 , 就可以实现了 。
而惯性约束在技术方面要求更高 , 目前连稳定反应也无法保障 , 距离落地应用还很远 。
究竟哪种方向是正确的 , 大概只有研发成功后才能确定 。 各大国家为了确保方向正确 , 大都选择了两种方案同时进行 。
磁约束核聚变:

上世纪50年代 , 苏联发明了托卡马克装置 ,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便进入了高歌猛进的时代 。
1996年 , 日本托克马克JT-60装置实现了等效能量 , 即:输出能量=产生能量 , 同时产生了4亿℃的中心离子温度 。
1997年 , 欧洲核聚变装置JET , 创造了21.7兆焦耳的能量输出记录 。
2021 年 12 月 , JET再创新纪录 , 将氘和氚加热到了 1.5 亿摄氏度并稳定保持了 5 秒钟 , 同时核聚变反应发生 , 原子核融合在了一起 , 释放出59 兆焦耳(MJ)的能量 。
2022年10月19日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科学研究再获新进展 , 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 , 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
惯性约束核聚变:

2021年8月 , 美国的核聚变装置NIF在万分之一秒内产生了1.3兆焦耳的能量 , 不过仍小于启动核聚变过程所需的1.9兆焦耳 。
NIF采用了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 。 它将192条激光束集中在一个花生米大小的、装有重氢燃料的目标上 。
每束激光发射出持续大约十亿分之三秒、蕴含180万焦耳能量的脉冲紫外光 , 当这些脉冲撞击到目标反应室上 , 它们将产生X光 。 利用X光将把燃料加热到一亿度 , 并施加足够的压力使重氢核生聚变反应 。

最大的核聚变项目当属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 , 该项目计划35年 , 其中建造阶段10年、运行和开发利用阶段20年、去活化阶段5年 。 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 。
该计划成员国有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韩国 。
如果ITER计划实验成功 , 那么人类将大规模的使用核聚变能量 , 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 整个人类进程或将实现飞跃 。
可控核聚变的难点在哪?可控核聚变的难点主要有两个:1、如何长时间保持等离子状态2、用什么容器来装1亿℃的等离子 。

什么容器能够承受1亿℃的高温呢?钢铁、金银等等均做不到 , 甚至自然界中根本找不到这种物质 , 但是苏联人却找到了方法 。
当氢原子达到1亿℃以上时 , 会发生离子化 , 如果用一个超强的磁场控制住这种离子 , 让它处于悬浮状态 , 不和容器直接接触 , 这就是托卡马克装置 。
那么强磁场就成为了可控核聚变商用的关键 。
如何产生强磁场呢?实验发现 , 当强电流通过超导线圈时 , 可以产生20T以上的磁感应强度 , 足以制造一个强磁场 。
于是 , 铜、铌三锡、铌钛等材料先后被拿来试验 , 结果都不太满意 。 要么无法承受过长的试验时间 , 要么需要极低的冷却温度 。
2019年6月 , 《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强磁实验室使用YBCO和铜的混合材料 , 实现了45.5T的稳定强磁场 。 指明了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发方向 。
美、日、韩、德等企业先后研发出高温超导材料 。 国内上海超导和苏州新材料也研制成功了千米级高温超导带状导线REBCO 。
目前高温超导材料因为造价、性能等多方面原因 , 使用场景主要在研发方面 , 未来随着技术更新、产业化加速 , 必将使用在商业场景上 。
3000秒才具备商业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大电流、激光聚集等方式将氢原子加热至1亿℃ , 实现等离子体运行 , 但却无法保持这种状态 。
世界上核聚变最长时间为1056秒 , 这项记录由中科院合肥物理研究所于2021年12月30日创造 , 打破了美国创造并保持的440秒世界纪录 。
上亿℃ , 几百个大气压 , 这种苛刻的条件下能保持1000秒已经相当不易 , 但距离真正的商用还有一段时间 。
根据多项数据论证 , 核聚变需要维持3000秒左右 , 才能实现商用 。
因此 , 如何长时间保持等离子状态 , 用什么容器来装1亿℃的等离子 , 成为遏制核聚变进一步发展的难题 。
要想解决这些难题 , 需要时间和技术 。
写到最后
我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2.5兆安 , 再创历史新纪录 , 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领域进入世界前沿 。
这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试验及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 。

推荐阅读